果殼里的宇宙寫的更早,個人感覺兩本書都是比較基礎的科普書,我看過全本的果殼里的宇宙,它里面的介紹和對一些問題的討論用語上都還是很通俗的
物理學與化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兩個分支,關系十分密切,任何一種化學變化總是伴隨著物理變化,物理因素的作用也會引起化學變化,自然科學中物理和化學歷來是親如兄弟、相輔相成的兩個基本學科,它們雖曾有過約定俗成的分工,各司其職,但非各自為戰,化學和物理合在一起,子自然科學中形成了一個軸心。歷史上化學家合物理學家的研究是相互合作、相互促進中進行的,許多科學家的研究兼及物理和化學每當化學家們對取得的實驗經驗試圖做出解釋,并提高為理論時,每當他們在研究中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時,總是求助于當時的物理成就,而且受益良多。物理包含著所有物質系統的化學行為的原理、規律和方法,化學也同樣涵蓋從宏觀到微觀與性質的關系、規律、化學過程機理及其控制的研究。由此便產生了物理化學這一學科,也是化學以及在分子層次上研究物質變化的其他學科領域的理論基礎。
第一朵烏云出現在光的波動理論上,----邁克耳遜-莫雷實驗與“以太”說
光波為什么能在真空中傳播?它的傳播介質是什么?物理學家給光找了個傳播介質―“以太”,肯定了“以太”的存在,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繞太陽運動,就必須會遇到每秒30公里的“以太風”迎面吹來,同時,它也必須對光的傳播產生影響。這個問題的產生,引起人們去探討“以太風”存在與否。為了觀測“以太風”是否存在,邁克耳遜)與莫雷合作,在克利夫蘭進行了一個著名的“邁克耳遜-莫雷實驗”,但是實驗結果和卻以太漂移說相矛盾。使科學家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他們或者須放棄曾經說明電磁及光的許多現象的以太理論。如果他們不敢放棄以太,那末,他們必須放棄比“以太學”更古老的哥白尼的地動說。
第二朵烏云出現在關于能量均分的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理論上。——黑體輻射與“紫外災難”。
19世紀末,盧梅爾等人的著名實驗―黑體輻射實驗,發現黑體輻射的能量不是連續的,它按波長的分布僅與黑體的溫度有關。為了解釋黑體輻射實驗的結果,物理學家瑞利和金斯認為能量是一種連續變化的物理量,建立起在波長比較長、溫度比較高的時候和實驗事實比較符合的黑體輻射公式。但是,這個公式推出,在短波區(紫外光區)隨著波長的變短,輻射強度可以無止境地增加,這和實驗數據相差十萬八千里,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失敗被埃倫菲斯特稱為“紫外災難”。它的失敗無可懷疑地表明經典物理學理論在黑體輻射問題上的失敗,所以這也是整個經典物理學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