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應堆運行時,裂變鏈式反應在進行,這時的中子是裂變產生的,控制棒用來吸收富余的中子。但是在新裝燃料的反應堆啟動時,或是長時間停堆后再啟動,就需要“點火”中子源。
中子可以由自發裂變的锎252產生,也可以用可衰變放出α射線的同位素如钚238、镅241、釙210和鈹通過(α,n)反應產生。反應堆啟動后啟動中子源就可以移除了。
核反應中有不同的機制產生中子,即可以通過高能入射粒子與靶核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打出中子,也可以通過高能入射粒子與靶核發生相互作用形成高激發能復合核,然后“蒸發”出中子
α(2,4)+Be(4,9) --> C(6,12)+n(0,1)
這個反應首先是由玻特和貝克實驗的,然后是居里夫人,起初將這種射線稱為“鈹射線”,最后查德威克揭開了謎題,將其命名為中子。
發現過程是用這種射線(中子);來轟擊石蠟,發現有質子射出。從而得到的結論。
A、查德威克通過α粒子轟擊鈹核發現了中子,核反應方程是:
? 4
9
Be+
? 4
2
He→
? 12
6
C+
? 1
0
n;故A正確;
B、湯姆孫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還是可以再分的,故B錯誤;
C、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實驗的基礎上否定了原子的西瓜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故C正確;
D、要使金屬發生光電效應,照射光的頻率必須超過某一數值,即極限頻率,故D正確;
E、群氫原子從n=3的激發態向基態躍遷時,可以放出
C 2
3
=3種光子,故E錯誤;
故選: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