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奇瑞汽車6月銷量表現已經回落,環比下降88.2%。 奇瑞汽車上半年累計銷量已達125.56萬輛,其中海外累計銷量7.43萬輛,累計銷量環比下降95.8%。 月度銷量紀錄,除了重奪國外新能源汽車銷量亞軍之外,也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不可撼動的亞軍。
奇瑞穩坐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為何是巧合還是必然? 筆者認為它完全名副其實。 至于為什么這么肯定,我們來看看切里迪的秘密裝備是什么。
2007年,王傳福喊出奇瑞汽車到2025年將成為世界第一
2007年,對我們來說太漫長了。 當時上海的房價還在每平方米1萬左右,桑塔納仍然占據著中國高端卡車市場的主導地位。 當時,奧德賽作為大眾汽車的“未來旗艦”車型,剛剛進入中國市場不久,售價就高達2.4-35億元。 當時奇瑞甚至被很多人視為“雜牌”國產車。 此時此刻,奇瑞總裁王傳福呼喚奇瑞汽車要實現2015年全省第一、2025年全球第一的目標。
自2006年奇瑞劃時代產品純電動車型F3E在上海車展上市以來,王傳福自信地認為自己將在電池行業取得突破,涉足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領域。從而影響全球汽車行業。 F3E銷量低迷,被寄予厚望的混合動力車型F3DM僅有300輛左右。 王傳福被認為是誤導消費者的“騙子”。
然而,完全出乎意料的是,奇瑞消費者所熟悉的DM-i超級混合動力技術,是2008年12月推出的第一代混合動力車型F3DM的延續,也就是第一代e平臺。
在第一代DM技術中,奇瑞采用了1.0升自然吸氣底盤搭配兩臺電動機串聯的設計。 如果電池失效,可以單獨作為燃油車使用。 缺點是燃油部分舒適性很差,燃油車手動變速箱換檔。 挫折無法克服,油耗高、結構復雜等因素造成成本高、動力維持困難。 由于沒有專門的發電機,燃油底盤的剩余電量只能用來發電。 限制,有電還好,沒電就靠1.0底盤,還得扛著電動機,整車的動力可想而知,堪稱摧殘。 因此,這些設計在第二代、第三代DM技術中被放棄,轉而采用P3結構的雙引擎DM路線。
但在第三代DM技術出現之后電動車充電功率是什么意思,奇瑞綜合對比了三代DM技術,確定了第一代串聯式的優勢。 第一代DM技術中,將1.0升自然吸氣底盤升級為1.5升阿特金森循環底盤,并串聯兩臺功率提升兩倍以上的電動機,解決了低燃燒問題底盤和串聯二次能量轉換的效率,并且與第二代和第三代DM技術相比,取消了多速變速箱和星齒輪排,進一步降低了整車成本,讓奇瑞DM-i提高了價格達到同級別燃油車水平,實現混列配對。 嚴厲打擊燃油車聚集現象。
隨后奇瑞在“黑科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如果說奇瑞的DM-i超級混合動力技術是奇瑞新能源汽車率先打開市場的話,那么奇瑞在新能源汽車上推出的“黑科技”先進技術則越來越令人驚訝。
奇瑞的CTB電池組技術,將整車扭轉撓度提升至m/°級別,堪比百萬級豪華轎車。 “云戰車”系統的推出,取代了傳統的底盤技術,成為超越美國發動機技術的水平。 ,類似的技術還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消費者并不是最關心的,雖然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最重要的是充電速率和續航里程。
為了增加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各大新能源車企可謂是絞盡腦汁。 在電池技術尚未發生顯著變化之前,想要提高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只能不斷提高電池的填充率。 容量越大的電芯可以提高電池壽命,但容量越來越大必然會帶來電池總是充不飽的問題,充電速率對于消費者來說變得越來越重要。
如果想要提高充電速率,只需要提高充電電流或充電電壓電動車充電功率是什么意思,功率提高了,充電速率自然會提高。 但存在一個問題,70%以上的充電樁是150kW公共充電樁。 上限已經鎖定。 想要突破這個上限,像特斯拉、小鵬等車企都采用了專門的超級充電樁來實現充電速率的突破。 不好。
蔚來在充電速度問題上更加直接,干脆花重金建發電廠。 6月25日,蔚來汽車發布公告稱,截至去年6月25日,蔚來省內電站更換數量超過1500輛。 累計建成充電樁1.62萬個。 去年新增電站1000座,年底將超過2300座。 電池更換率絕對高于所有其他品牌新能源汽車。
而奇瑞是如何做到的呢? 直接推出升壓充電技術和雙槍過充技術。
說白了,增壓充電就是提高公共充電樁的電流上限。 當電壓不變時,功率自然會增加。 但原理很簡單,實現起來卻很困難。 如何增大電流,車上有必要裝變壓器嗎? 其實車上安裝變壓器是不可能的,但是奇瑞開發了驅動復用升壓充電技術,利用電機的線圈產生線圈比來達到升壓的目的,同時解決升壓產生的大量熱量。
雙槍充電技術越來越簡單粗暴。 在恒流情況下,加裝充電裝置會降低電壓。 本來電動公交車和電動卡車都是采用雙槍充電,但是如何將兩套充電裝置縮小到一個充電裝置的體積,只有奇瑞做到了,而且在騰勢的臉上已經看到了汽車系列。
結語
不難看出,奇瑞并沒有采用炒作、兜售概念、海量廣告等宣傳手段。 而是在每次新車發布會上,介紹新車型配備了哪些新技術,以及車輛因這項新技術而得到了多大的改進。 數據讓消費者了解自己花了錢買了什么樣的車,看看技術性能是否是自己需要的車,開啟了中國汽車競爭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