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現代與古典”關注我們,添加小編個人微信,私聊。
什么是“劇場效應”?
我們先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一下什么是“劇場效應”。
例如,在劇院里,每個人都在看戲。 每個人都有座位,每個人都可以看到演員表演。 突然,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也許是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是因為他個子矮)。 周圍的人勸他坐下,但他沒有理睬,而是向不在他崗位的劇院管理員求助。 結果周圍的人都被迫站起來看表演。 最終補課老師無刪減,全場觀眾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
有什么區別嗎?
最先站起來觀看表演的人,能夠在短時間內看得更清楚。 當所有人站起來的時候,效果就和之前幾乎一樣了。
然而大家都站著看戲,大家都更加疲憊了。
大家付出了比以前更多的物理成本,卻得到了和以前一樣(甚至更差)的觀看效果。
更悲慘的是,雖然大家都比較累,但沒有人會選擇坐下來看戲。
因為無論誰選擇坐下來,都什么也看不到。
相反,一些人會開始站在椅子上看節目,這會導致更多的人站在椅子上看節目。
隨后,前所未有的奇觀出現了。 某處的椅子不是用來坐的,而是用來站的。
結果,擾亂秩序的人得不到持久的利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卻成了受害者。
表面上看,應該怪罪的是破壞秩序、先站起來的觀眾。 是他首先破壞了秩序。
事實上,真正的責任人應該是劇院的管理員。 畢竟,他是秩序的維護者。
“戲劇效應”綁架教育實例
中國教育中“戲劇效應”十分猖獗。 中國的教育被惡性亂象綁架,正在加速衰落。
例1:延長上課時間。
學生每天應該學習多少時間? 國家有規定,生理也有規律。 但“劇場效應”卻屢次突破國家規定和學生健康底線。
以總人口較多省份的高中階段為例,其邏輯演變如下:
第一階段(坐看戲):所有學校都按照國家規定,比如每周上課五天,每天八節課,沒有早晚自習,還算和諧。
第二階段(有人站起來看戲):突然有一個學校改為每周六天,每天十節課,取得了更好的學習成績。 贏得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和喜愛。
第三階段(大家起立觀看表演):其他學校迫于成績評審和家長的壓力,也被迫效仿。 過了一段時間,學校變成了六日制。 一所學校的不守規矩,必然導致所有學校的不守規矩(那些自行放棄競爭的所謂“爛學校”除外)。 于是,大家的上課時間達到了新的平衡。
第四階段(站在椅子上看戲):有的學校干脆失去下限,改為兩周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習。 甚至到了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一點睡覺的地步。 結果,其他學校也被迫效仿。
情況變得如此糟糕,以至于有些學校每個月只有半天假期。 雖然令人震驚,但卻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雖然有的學校迫于壓力沒有全面跟進,但沒有哪個學校(特別是重點學校)敢回到原來五天班制不早晚自習的狀態。 所有學校都回不去了。
當大家加緊努力延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時,所有學校在這種可怕的節奏下達成了新的平衡:先延長時間的學校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一定的優勢(比如某些縣),但隨著其他學校迅速效仿(市、省高中也“改為縣校”),這些先發學校的優勢逐漸喪失。 各學校與原來的五天工作制相比,學校的表現和排名并沒有本質的變化。 不同的是:所有的學校、學生、老師都更累,但他們仍然獲得相同的排名。 然而,沒有人敢回到五天工作制,也沒有人敢退卻。
示例2:增加輔導。
上面的例子一般是針對高中的。 高中似乎是政策監管的特區。 對于初中和小學,國家政策還是比較嚴格的。 畢竟,大多數公立學校都對針對這樣的幼兒感到有點尷尬。 于是,另一種選擇出現了:補習班。
第一階段(沒人上補習班):班里的學生學習成績有好有壞。 幸運的是,老師和家長并不特別關心孩子的表現。 幾乎沒有人會為了提高成績而去補習班。 這是起始狀態。 回顧20世紀80年代的學校,當時社會上幾乎沒有補習班。
第二階段(個人上補習班):突然間,一些學生利用周末時間補課,或上補習班,或找一對一導師,短時間內提高成績排名,引發其他父母的模仿。
第三階段(大部分人上補習班):競爭加劇。 別人上補習班成績提高了,但你不上補習班,你就會落后。 班上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參加了補習班。 于是,大家的成績排名又回到了起始狀態。
第四階段(追求名校、名校老師):上補習班已經不夠了。 你需要去著名的補習班,找名校的導師。 “你的孩子在哪個補習班上的?” 成為很多家長談論的焦點話題。 一些“名牌補習班”名額難求,其招生規模甚至比公立名校還要可觀,放學后常常造成交通擁堵。 有的“名校教師”更是紅極一時,賺得盆滿缽滿。 還有一些補習班或老師宣揚非法活動,有的是想拉旗子,有的是李鬼冒充李逵,還有的是欺騙、綁架。
以前學習不好的人去補習班,現在學習好的人都去補習班。 為什么好學生也去補習班? 因為其他優秀的學生也在接受輔導,進步越來越好。 如果你不努力,你就會落后! 至于那些學習成績差的,連補習班都考不上。 有很多補習班。 報名時需要先參加考試,即使付費也不一定能參加。
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非常痛苦的。
吊詭的是,這種惡性競爭上補習班的結果卻是和以前一樣的排序和錄取結果。 不同的是:父母的經濟負擔更重,孩子的童年更加悲慘。 然而,補習班和補習班卻賺錢了,喜氣洋洋。 道理很清楚:如果大家都想明白了,我們不去補習班,減輕孩子的負擔補課老師無刪減,放松對家長的束縛,不就好了嗎? 但誰也回不去! 因為沒有人敢、也不想先停下來! 誰先停下來,誰就會受苦。
例3:瘋狂的作業。
床前月光明亮,我懷疑是地上的霜。 我抬頭望著明月,低下頭做作業。
飛流直落三千尺,疑工落九日。
蘇州城外寒山寺,夜班趕客船。
洛陽的親戚朋友一問起,就說我在寫作業。
腰帶越來越寬,但我不后悔了,作業讓我顯得憔悴。
……
關于家庭作業的抱怨太多了。
前段時間,微信朋友圈一條家長幫孩子寫作業的推文引起熱議。 文章提到:陪孩子寫作業已經成為一項危險的工作,陪孩子寫作業會導致家長心肌梗塞。 還提供了陪伴孩子做作業的必讀書籍:第一階段《親密育兒百科全書》、《孩子,慢慢來》、《讓孩子做決定》,第二階段《不要》 《別生氣》、《佛經》、《老子》、《論持久戰》、第三階段《心臟病的防治》、《高血壓降壓指南》、《強迫癥的自我康復—— 《強迫癥》第四階段《活著》……
功課怎能在蹂躪學生的同時又折磨家長呢?
同樣,答案可以在劇院效應中找到。
第一階段(作業不多):80年代是作業的童年時期。 那時,科目少,作業又少又簡單,放學也早。 完成作業不成問題,做完作業還可以玩得開心。 放學后,男孩子上樹挖鳥窩、下河抓魚抓烏龜,女孩子則玩皮筋、做手工。 這些都是學生時代的正常活動。
第二階段(增加作業):有的科目或老師增加了作業,這門科目的成績立馬提高了。 由于考核壓力,其他科目也紛紛效仿。
第三階段(崗位蛻變):單純增加崗位數量已經過時,崗位類型和形式也在與時俱進。 除了老師批改的作業外,還有家長批改的作業。 除了課內作業,還有課外作業、展示作業、探究作業、在線教育作業、全程簽名批改、微信簽到、照片上傳……作業成了家庭和諧的重中之重。
第四階段(作業瘋了):作業就是執行,而執行的關鍵是家長。 家庭作業已成為衡量學生學習態度和家長對學校支持程度的最重要維度。 因不做作業而受到懲罰,甚至停課已成為許多學校的常態。 未能監督家庭作業的家長被邀請到學校面談的情況并不少見。
同樣可悲的是,當每個學生和每個學校寫了這么多作業時,他們的成績排名與作業較少時相比并沒有顯著變化。 然而,所有的老師、學生、家長卻越來越疲憊,身心越來越疲憊。 然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學生寫了這么多額外的作業后,對學習充滿了厭惡,對學校充滿了仇恨。 學校? 它并不存在,只是一個懲罰人們寫作業、抄作業的地方。 特別可怕的是,沒有人能阻止,沒有人敢少布置作業,沒有人敢不布置作業。
君不見,我正在高堂明鏡前寫作業,朝如青絲,晚如雪。
君不見,車在嘎嘎作響,馬在沙沙作響,行人在做作業。
如果你看不到我,看看長城里里外外,我就只能做作業了。 河上河下游,我只能做作業。
該行業正在蓬勃發展。
如果你看不到這一點,工作就會侵蝕休息、趕走娛樂、破壞健康、破壞家庭關系、奴役未來。
孩子們不一定能贏在起跑線上,可能首先要累死在作業本上。
例4:令人尷尬的優秀老師。
瘋狂的惡性競爭不僅吞噬學生和家長,也蹂躪教師,甚至造成課堂生態的逆向淘汰。
前幾天我和一位初中老師聊天。 她是一位具有近20年教學經驗的優秀政治教師。 她的教學成績一直很優秀,授課內容有趣、內容豐富,深受學生歡迎。 她還在各種公開課比賽中名列前茅。 然而,這位被公認為愛崗敬業的資深優秀教師,卻尷尬又無奈地成為學校評價體系中的“后起之秀”。
究竟發生了什么?
問題是,這所中學師資不夠,所以學校請了一名工作人員(完全沒有教學經驗,專業是體育,不是政治)來接手幾個班的政治課。 這位代理老師缺乏政治課的理論和專業素養,所以沒有課堂技巧,更談不上情景式、探究式教學。 上課的前十分鐘要求學生突出重點,剩下的三十分鐘則用各種方法讓學生背,讓大家都能通過背誦。 對背誦不熟悉的學生應在課后到辦公室繼續背誦。 無法完成背誦任務的,將接受家長約談。
一學期下來,這位老師的成績遙遙領先。 學校領導用欽佩的目光看著代課的“外教”,給予了高度評價。 他批評其他政治科老師是“假專家”,并想向這位代課老師學習提高成績的“先進經驗”。
于是,這所學校的課堂也呈現出類似的“劇場效應”。 老師們放棄了勵志教學法。 他們不再在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拓展課外資源,討論和呈現,不再研究教材。 ,也無意學習任何課程改革經驗,所以全部變成了背書+聽寫的教學方式。
課堂生態徹底崩潰。
當所有班級都降為背誦和練習時,學生的成績回到了原來的排名,所有老師的表現也回到了原來的位置。
然而,由于課堂變得“無趣”,學生們更加厭倦了學習。
然而,教師更傻、更累,因為教學變成了體力勞動。
你看,本來應該讀書、思考、討論、滋養靈魂、激發思想、培育智慧的學校,正在成為制造代言機器、大量生產文盲、破壞文化血脈、扼殺創造力的集中營。
這就是“戲劇效應”泛濫的惡果。 這就是逆向淘汰劣幣驅逐良幣。
例五:無良的超級中學。
當“劇場效應”相互疊加,形成封閉管理+集中補習班+集中培訓+非法招生等幾種劇場效應組合時,人類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怪胎誕生了,這就是“劇場效應”。 : 超級中學。
沒有其他國家有,只有中國有。
歷史從未發生過,現在正在加劇。
第一階段(無超級中學):各學校按照國家政策有序招生,各學校各有特色和亮點。
第二階段(超級中學崛起):某中學采取非常措施,延長上課時間,周末補課,特別是用巨資吸引外地的尖子生和優秀教師,錄取率突飛猛進。 并迅速擴大招生規模。
第三階段(超級中學擴招):隨著升學率提高、招生規模擴大,超級中學對周邊優質學生和優秀教師形成虹吸效應,并通過“貸款生”的高額學費、“支部生”、“輔導生”獲得豐厚的利潤回報,再利用充沛的資金不斷吸引周邊乃至全省的優質生源和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形成滾雪球效應學校規模擴大+尖子生壟斷+資金鏈回報+聲譽提升。
第四階段(超級中學模式推廣):隨著一兩所超級中學的崛起,其他實力中學也紛紛追隨超級中學的腳步; 周邊沒有實力的縣區中學的招生規模和辦學水平迅速下降,甚至在全省范圍內也是如此。 普通中學陷入大面積倒塌。
結果:只要有超級高中存在的地區或省份,所有學生的教育之路就會變得更加艱難。
首先,進入超級中學的尖子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與越來越高的分數競爭;
其次,僅憑成績無法進入超級中學的中學生必須花費大量高額學費(高達數萬甚至數十萬)才能獲得超級中學的學位。 升學的經濟成本急劇增加,實際上害死了學生。 中下階層孩子的向上之路;
第三,有學習潛力但經濟條件較差的普通學生只能在日漸衰落的普通中學就讀。 升學之路愈加艱難,上升之路愈窄;
第四,對于學習成績不好的普通學生,只能提早退學打工。
特高的存在并沒有真正提升所在省份的教育質量,也不會增加省內名牌大學的招生。 這只會讓全省的學生和老師更加疲憊,普通中學變成一片廢墟,家長的經濟負擔急劇增加。
超級中學,其實就是超級中學的管理層,才是這種變態的“劇場效應”的唯一受益者。
但是,你覺得超中的感覺愉快嗎? 不必要。
超級中學就像一個在刀鋒上跳舞的奸商。 這里正處于暴風雨的風口浪尖,山頂極其寒冷。 它始終提心吊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它根本不敢放松,也根本停不下來。 只要它稍有失誤或者失誤,其他超級中學就會很快取代它的位置。
沒有人能夠停下來。
變態陀螺想要穩定,就只能加速旋轉。
任何旋轉放緩都意味著崩潰。
誰是“劇場效應”的受害者?
“劇場效應”下,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
兒童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 他們不必做那么多作業,上那么多補習班,也不必熬夜。 他們本可以有充足的睡眠,可以愉快的游戲,可以郊游,可以有閑暇,可以發呆,可以跑步,可以讀書,可以寫詩,可以交朋友……但是現在的孩子真的很苦,很累。 小學生熬夜到十一點、十二點的情況并不少見,中學生熬夜寫作業的也不少。 至于傳說中的周末,要么花在寫作業上,要么花在往返補習班上。 但他們如此努力,得到的卻是和之前幾乎一樣的結果。 經過十幾年被這種單調的機械束縛,他們離開學校時常常厭倦了讀書。 您對這一代人還能期待什么更多的創新?
父母也是受害者。 錢包被掏空,身體被抽干,親子關系被破壞。 成功的人總是少數,大多數父母希望孩子成功、女兒成功的希望逐漸破滅。 為了孩子的未來,過度延長了孩子的成長,為了所謂的分數,破壞了家庭的和諧。 最后才發現,所謂的高分并不能帶來傳說中的成功。 當孩子身心受到損害,當家庭關系支離破碎時,即使有幾個孩子成功成名,這樣的成功又有什么意義呢?
老師也逃不掉。 從表面上看,似乎有的老師通過輔導賺取了很多利潤,但大多數老師犧牲了自己的健康和家庭,他們不一定能夠成就學生的輝煌。 學生痛苦,家長痛苦,老師痛苦。 工作時間這么長,法律規定的雙休日和寒暑假對于中國高中教師來說一直是一個遙遠的傳說。 更可笑的是,在投入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后,他們最終會發現,他們培養的學生除了少數成績外,在人格、道德、思想等方面幾乎沒有任何成就。
本質上,“戲劇效應”綁架了教育。 在惡性競爭中,教育實現了自我異化。 學校正在造成文盲,教育正在摧毀文明。
從更大范圍來看,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沉浸在考試中無法自拔。 這樣成長起來的人才的創新能力不容樂觀。 改革開放已經過去近40年了。 大部分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 然而,我們的人才培養水平在哪里位居世界第一呢?
“劇場效應”是誰創造的?
你是學生嗎? 但努力學習、出人頭地并沒有什么錯。
是父母嗎? 但希望兒子成龍、女兒成鳳也沒有錯吧?
是老師嗎? 提高考試成績是教師的責任。
這是一所學校嗎? 學校必須在各種壓力下生存。
秩序的破壞是集體陰謀的結果。
每個人既是混亂的破壞者,又是混亂的受害者。 每個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兇手。
當雪崩來臨時,每一片雪花都與雪崩無關。 是無數自以為無辜的雪花合謀造成了雪崩; 當洪水來襲時,每條溪流都說與它無關,但正是無數條溪流合謀造成了洪水。 只要災難鏈條足夠長,涉及的人足夠多,每個人都可以用“沒辦法”、“與我無關”來推卸責任。
孩子們愿意去補習班、做作業嗎? 并不真地。
父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受苦嗎? 并不真地。
正是評價標準的單一、過度惡性競爭、監管缺失、資源相對稀缺、生存焦慮、下一代不能輸的恐懼,綁架了家長、孩子和老師。
當然,還是要區分主次責任。
首先是監管部門監管缺失。 維持秩序是監管者的工作。 學生在校時間一再延長,非法補習機構泛濫,作業數量不斷增加,超級高中非法招生。 國家已經明確規定了限制,但這些規定只不過是一紙空文。 監管機構對“劇場效應”失衡負有主要責任。
其次,是教育者的不歡迎。 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抵御“劇場效應”的重要防波堤。 面對惡性競爭、利益誘惑、家長壓力,教育者應該有起碼的良心和道德,不能一次次失去底線。 底線是:不違法、不違反規定、不損害學生身心健康。 在這個防波堤上,學校管理層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第三,不法商人和媒體肆意煽動。 為了牟利,大量輔導機構利用各種自媒體或紙質媒體宣傳違法行為,千方百計制造“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升學秘訣”、“提高分數的魔法書”、“名師指點”……等等。 虛假信息加劇了家長和學生的學習焦慮。
第四,家長和學生。 他們是被卷入洪流的弱勢群體。 他們無法制定政策、篩選信息和更改規則。 他們只能在洪流中奮力自救。 他們每次自救,都無意中加劇了洪水,結果大多是損人不利己。
夢想:學校的未來
學習除了作業和考試還有其他意義嗎?
學校除了答題和上課之外還有其他教育嗎?
讓孩子少做作業,天就不會塌下來。
讓孩子少參加補課,地就不會下陷了。
也許,他們可以學得更輕松、更高效、更快樂。
我看到有人這樣描述一所學校。
將來也會有這樣一所學校。 上午有文化課,下午有興趣班和社團活動,有體育、音樂、美術、手工、舞蹈、戲劇、詩歌、哲學、游戲、科技制作……晚上看書、寫作閱讀文章、看電影、散步、參加聚會或只是發呆。 周末適合郊游、體育比賽、社會實踐或參觀博物館。
這樣的學校并不貴,至少不會比補習班貴。
或許,這一天已經不遠了。
或許這樣的未來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