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天花粉、核糖核苷酸、青蒿素……這些在世界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都包含著中國科研人員對世界科技和人類健康的貢獻。 這一成果也有一個共同點,相關研究均發表在《化學學報》上。
1932年中國物理學會在上海成立,次年創刊《中國物理學會學報》,1952年更名為《化學學報》。《化學學報》的誕生和發展凝聚了大家的心血。這既離不開老一輩物理學家的辛勤付出,也離不開年輕一代物理學家的辛勤努力以及主辦方的全力支持。
從最早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中文物理期刊,到SCI影響因子最高的英文期刊,化學學報如何繼往開來,走出一條卓越科學與技術的非凡之路。技術出版物?
堅持與改革
《化學學報》是中國物理學先驅創辦的中國物理學旗艦學術期刊,該刊發表了中國物理學家的許多原創成果,形成了重大影響,為中國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南京大學物理 化工大學院長朱成建的評價,表達了很多物理研究者的想法。
但在78歲高齡,本已卓著的《化學學報》決定進行一場“革命”。
2011年前后,中國科學家發表的物理SCI論文數量和被引用總數已躋身世界前列。 然而與此不相稱的是,中國物理學出版物的整體水平還很低,遠遠沒有達到“服務中國物理學家、推動中國物理學發展”的目的。
“在國外辦好自己的學術期刊,特別是英文期刊,顯得極為緊迫和重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化學學報》主編周其林說。
“一方面,中國物理期刊整體水平不高,當時SCI影響因子在1以上,2011年《化學學報》影響因子僅為0.533?!? 《化學學報》社長楊霞解釋道,“另一方面,國外科研人員把很多優秀的工作放在海外出版物上,同時花重金購買閱讀權和使用權。”國內出版物和數據庫?!?span style="display:none">MxJ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在時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有機物理研究所所長周其林、丁奎嶺、合編室組長丁奎嶺這群有遠見、有勇氣的科學家看來,這不僅會導致英語不適合表達現代科技的不好印象。 ,也可能導致我國科技工作者失去話語權,導致新穎、原創的作品不能及時發表,不利于我國物理學科和期刊出版業的發展。
當時,對于出版英文期刊,反對和批評的聲音不少,甚至有人提議將《化學學報》改為英文出版物。 周其林覺得,“世界上已經有高水平的英文出版物了,打造高質量的英文化學期刊,對我們來說是獨特而有意義的,同時也為我們的發展探索了一條出路。”英文科技出版物?!?span style="display:none">MxJ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如果你不用英語寫科學論文,也不讀英文科學論文,那么中國文化中的科技就會與世界科技的發展背道而馳,甚至失蹤。”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機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聯合編輯部主任游書利說。
因此,在中國物理學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有機物理研究所的領導和支持下,《化學學報》決定實施全面改革,堅決走英文出版道路。 這也印證了其“弘揚中國物理學、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
2012年7月,修訂后的《化學學報》終于揭開了“面紗”。
2012年和2013年投稿數量創歷史新高,物理學領域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等提交了高質量的稿件;
彩印版出版速度由原來的8個月縮短至3個月,網絡版出版速度達到國際水平——兩個月左右; SCI影響因子逐年上升,2019年SCI影響因子達到2.759,位于SCI物理綜合Q2區,是目前SCI影響因子最高的英文科技出版物。
“《化學學報》在我國物理學界仍然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學術地位。近年來,《化學學報》作為英文學術的代表性期刊,針對如何提高英文學術質量和國際影響力進行了許多研究”。這種有益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物理與分子工程大學院士奚振峰說。
快走頭帶
懷著強烈的愛國情結和科學救國的理想,我國第一批物理學家回到貧困的祖國,白手起家進行物理學研究,成立了物理學會,創辦了物理學期刊——《化學學報》 ”,并精心培育它成長。
為了完成這本刊物,曾兆倫先生、李方訓先生等人辛辛苦苦籌集資金,幾乎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錢。 張慶連、梁樹全、王友等先生親自審稿、校對稿件,嚴格把關每一步。 盡力而為。
游書立介紹,現在兩家主辦方對《化學學報》給予了大力支持,辦刊條件比原來有了很大改善。 不再是辦刊資金緊張,主編還要自掏腰包的情況,而是父輩們對期刊的敬愛和奉獻得到了很好的弘揚。
修編以來,建設了高水平的編委會團隊,加強了稿件征集,加強了審稿專家隊伍建設,嚴格控制稿件質量,改變審稿模式,縮短出版周期,加強信息化建設,重新設計了封面和版式,采取了國際標準評審制度、免收版面費、加入解放軍會員等一系列措施,使該刊得到了快速發展。
》編委會建立了主編負責制,由主編、副主編親自審稿。主編、副主編親自組織、審稿。據悉,投稿、整理稿件、出版畫冊均由主編、編委會親自牽頭。 楊夏介紹道。
《化學學報》第70卷第13期,即改版后的第一期,周其林牽頭投稿了一篇題為“金屬催化不對稱溴化反應的研究進展與展望”的綜述論文。 目前在《化學學報》上發表高質量文章6篇。 其中《金屬催化不對稱溴化反應的研究進展與展望》被引用123次物理化學學報英文名,是改版以來引用次數最高的文章。
時至今日,幾乎每一期都能看到編委會的投稿。 例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有機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兼編委胡金波的文章《過渡金屬促進的二氟甲基化和單氟甲基化反應的研究進展》已被引用114次,平均每年被引用114次。被引用16.29次,創修訂以來年均被引用次數最高。
在稿件起草方面,編委會也是不遺余力。 “作為物理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他們非常熟悉學科前沿,能夠為期刊的發展提出很好的建議和發展策略?!?楊夏說道。
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副主編丁奎嶺整理的《不對稱催化與合成》專輯,以及該校教授于金泉、丁奎嶺整理的《碳電負性配位化》專輯英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在出版后排名第二。 相當于專輯影響因子的年平均引用量分別達到5.059和6.385。
尤淑麗說,“這些高水平的文章和專輯,為期刊影響力和學術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span style="display:none">MxJ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化學學報》不僅質量高,而且高效。 ”何川,美國洛杉磯學院院長兼副主編,平均審稿時間不到三天,無論稿件什么時候發給他,他都能處理得很好很快,有時甚至感覺像是第二次回復。我們都很高興。震驚,何老師不午睡嗎? 楊夏舉了一個例子。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支充滿活力、高效、嚴謹、務實的期刊團隊,才打造了高水平的英文物理學術交流平臺“化學學報”。
為中國物理學
合肥學院藥學院院長王少華還記得,大四進入實驗室跟隨學弟學習時,他開始了解《化學學報》。 “當時,能夠在《化學學報》上發表學術論文,就意味著博士畢業的要求已經基本完成了一半以上。我感受到了在《化學學報》上發表過論文的學弟學妹們的精神。 《化學工業》“不一樣”。
如今,王少華已成為該刊物的熱心作者之一。 《化學學報》在他心目中的排名近年來逐日上升。 他說:“《化學學報》對推動我國基礎物理研究從跟隨到并列,甚至在某些領域領先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于《化學學報》編輯團隊來說,“科學嚴謹、歷史悠久、信譽高、任重而道遠”這十六個字就留在這里了。
“我們辦刊并不是一味追求高影響因子,而是明確辦刊宗旨、期刊定位,綜合考慮期刊的可持續發展,建設自然就產生了其獨特的、深遠的影響?!焙蛷V泛的影響?!?尤淑莉說道。
楊霞補充道,“稿件質量是期刊的生命,《化學學報》沒有優待稿件,但如果有優待,也是為了更好地為作者服務,如有違反原則的,請考慮全心全意地維護作者的利益,比如耐心幫助作者和審稿人解決投稿和審稿過程中的問題,解決一些著急發表的作者的問題,幫助推薦作者的文章等。可以加深期刊與作者之間的感情,也可以擴大期刊勢力的影響力。”
稿件送審前,編輯會對整篇文章進行文獻檢索和學術不端行為衡量物理化學學報英文名,確保期刊10年以上沒有涉嫌學術不端行為的文章; 同時,通過詳細的文獻檢索,找到最合適的審稿人。
《化學學報》評選的年度最具影響力論文得到了同行的廣泛認可,具有較高的影響力,是學科和刊物的寶貴財富。 部分論文還榮獲中國文聯優秀論文獎、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力國外學術論文等獎項。
王少華表示:“高水平的科學出版物不僅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溝通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推動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的重要載體,也是衡量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學報》的成長和成功是我國物理學學科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在朱成建看來,“為了增加期刊的影響力,編輯團隊已經采取了有效措施。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物理學家在《化學學報》上發表高水平的研究工作。隨著水平的提高,隨著中國物理學研究的快速提高,《化學學報》必將產生更大的影響力?!?span style="display:none">MxJ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周其林表示,“我國的科學事業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這為《化學學報》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化學學報》在周其林的帶領下,不斷探索科技出版物發展的新道路。 “嘗試出版物出版經營管理網絡化、集群化、專業化、市場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把出版物做活做強,對于我國科技出版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現在出版社需要重點關注這一點?!?span style="display:none">MxJ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刊物簡介
《化學學報》創刊于1933年,原名《中國物理學會學報》。 1952年改為現名。《化學學報》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勵出版獎提名獎、百強報刊、中國百強優秀學術期刊、百強數字影響力期刊、《致敬》 《出版70年》榮譽期刊、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出版物等榮譽,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文聯優質科技出版物工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出版基金、中國科技出版物卓越行動計劃。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