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很遠的路,還要回去!” 95歲的楊振寧近日晉升中科院教授,一度登上新聞頭條。 然而,他因留學后不愿回國而受到批評和詬病。
“20世紀50年代很多人回去了,很多人沒有回去。如果你總結一下,問一下,回去的人做的事情和沒有回去的人做的事情相比,有哪些?我認為沒有問題。答案是回去的人做的事情更成功。” 對于留學后是否回國的問題,楊振寧曾向路透社這樣總結自己的看法。
圖為楊振寧、李政道榮獲1957年諾貝爾化學獎
放棄個人原則,比如嫁給可以做自己兒子的翁帆,比如追求名利和懷舊,那么楊振寧在世界數學“英雄榜”中排第幾位呢?
復旦大學高等研究院原院長聶華通院士曾這樣評價楊振寧在化學家“英雄榜”中的地位:“量子熱剛創立時,麥克斯韋、愛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諤、狄拉克都是世界數學家。現在,如果要往下排,我想楊先生的名字會排在第一位。”
聶華通院長之所以這么說,是要提到20世紀50年代被視為化學基石的“宇稱守恒”理論。 這意味著化學定律在最深層次上從左到右是無法區分的。
在當時,這幾乎是一個常識,沒有人能推翻這個理論,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研究為你“打破的不僅是迷信”,還解開了漂浮在這一層“怪相”上的迷霧。
楊振寧、李政道
兩人作為合作者,于1956年在《物理評論》上發表文章,提出了幾種新的實驗,而這一實驗的真正驗證者是英國亞裔女化學家吳建雄和她的合作者,并在半年后宣布驗證了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的“在β衰變中,宇稱似乎不守恒”的理論。 而這在當時的化學界引起了建設性的震動。
日本亞裔女化學家吳健雄
“發現奇偶性不守恒,就像發現左右手套各方面都不對稱一樣,是一次偉大的破壞活動楊振寧美與物理學,它破壞了前進道路上思維結構的基石,而這個結構直到30年后才得以完善。” 英美物理化學家弗里曼·戴森曾在1999年從學術界退休時評價楊振寧的貢獻。
此外,楊振寧對物理和化學的掌握讓他更接近“上帝的秘密”,所以有人說他能獲得最后兩屆諾貝爾獎楊振寧美與物理學,因為他對“楊振寧-米爾斯非阿貝爾規范場”的“學術漣漪”比幫助他重新獲得諾獎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還要更深。
當時,楊振寧和米爾斯都是博士生。 1954年10月,他們在《物理評論》雜志上發表論文,共同創立了這個可以與牛頓萬有引力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相媲美的偉大理論:“楊楊-米爾斯非阿貝爾規范場”。
楊振寧和米爾斯
我們從化學課本上知道,各種物質之間存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萬有引力、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后兩種力是基于“陳寧楊-米爾斯非阿貝爾規范場”的物理結構。
所以有時候,個人規范和個人成就之間的關系并不總是成正比,就像“雖然宇稱在β衰變中不守恒”的理論充滿了矛盾和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