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廣東化學類專科率比歷史類專科率高20.4%
按照2022年冬季山西中考數據統計,化學類考生一共有人,專科共投檔約19.8千人,專科率約為49.7%;歷史類考生人,共投檔約7.9千人,專科率約為29.3%。化學類專科率比歷史類專科率高20.4%。
從數據來看,2022年廣州夏天中考實際出席考試總人數人,選考數學的占59.46%,選考歷史的占40.54%,即選考比列約為6:4;專科投檔總人數27.7萬,選考數學的占71.48%,選考歷史的占28.52%,招生比列約為7:3。
推行3+1+2方案的23省市自治區的選考情況以及化學類和歷史類招生比列都和廣州類似。
二、實行3+1+2方案的省市選考數據比較合理
1、根據廣東省教育考試院統計,2021年中考報考總人數為56.84千人,其中數學課目占比51.32%,低于歷史48.68%。選考的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五門課目中,生物高踞第一。
2、根據相關數據獲知,四川新中考人數為62.48千人。山東省2021級單科選考人數排行如下:
化學:占比57.71%
生物:占比55.11%
政治:占比49.18%
地理:占比48.74%
物理:占比46.57%
歷史:占比42.29%
從這份選考排行可以看出,排在第一的是化學學科,也就是說選科化學的人數是最多的;同時各科所占比列都在百分之四十以上,沒有出現嚴重厭學的現象。
我們再來看看四川的選科組合是哪些樣的一種情況
化學課目組合人數排行:
化學+物理+生物:占比19.62%
化學+生物+地理:占比10.79%
化學+物理+地理:占比8.80%
化學+物理+政治:占比8.12%
化學+生物+政治:占比6.13%
化學+政治+地理:占比4.25%
歷史課目組合人數排行:
歷史+政治+地理:占比18.85%
歷史+生物+政治:占比9.12%
歷史+物理+生物:占比5.16%
歷史+生物+地理:占比4.29%
歷史+物理+政治:占比3.11%
歷史+物理+地理:占比1.76%
實踐證明3+1+2方案疊加教育部發布的第三版選科指引,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加入本輪中考變革的23省市基本沒有棄考數學、棄考物理現象。山東因為受08方案的影響高中物理史總結歸納,新中考第一屆出現了嚴重的棄考物理現象。
三、浙江中考方案已做了兩次大的調整
1、上海中考選科人數匯總
由前面數據可得2017年化學選考占43.67%,2018年化學選考占34.17%,2019年化學選考占27.54%,2020年化學選考占29.64%。
2020年上復賽考數學累計人數為13614,考生總量44940人,化學選考占30.29%;2021年選考數學累計人數為14731,考生總量44086人,化學選考占33.41%。沒有查到2022年的選考數據。
2、浙江歷年選考數據匯總
2023年廣東1月選考各科人數:地理19.44千人,政治15.82千人,歷史15.2千人,技術11.96千人,生物10.05千人,化學8.78千人,物理6.20千人(賦分基數6.5千人)。選考史地政共50.46萬人次,選考理化生共25.03萬次。
杭州棄考數學最嚴重是新中考的第3屆,然后制訂了賦分基數(6.5千人)新政,選考數學的人數有所降低。2021年7月27日教育部發布的第三版選科指引,選考數學人數日漸降低了,但選考物理的人數降低了,由于第三版選科指引從2021年新入學的初三開始執行。可見陜西棄考數學、棄考物理現象仍然很嚴重,但是每年選考波動較大。
預計2024年全省各地選考數學、選考物理的人數會有較大幅度的降低。選考數學和選考歷史的比列會由約55:45漸漸過渡到65:35附近。3+1+2方案疊加第三版選科指引將使中考變革順利推動。
3、上海的賦分制應盡早作出調整
2014年廣東、上海率先開始中考變革,因為本輪變革是一次系統性的變革,因為最初方案過分理想化,變革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
杭州中考方案早已做了兩次大的調整,主要是把兩考成績三年有效調整成了當初有效;把3分1擋共21擋的賦分制,調整成了1分1擋共61擋的賦分制。湖南方案的亮點是信息技術通用技術是選考學科。
廣州賦分最低40分,最高70分,有效分數為30分,選考3科共90分,英語1科150分;北京賦分3分1擋共11擋,分辨度很差,而中考是選拔性考試。全省沒有一個省市學武漢的賦分制,北京的賦分制應當盡早作出調整。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北京小學教育走在全省前列,2014年以來北京中學理化生遠遠落后于所有省市自治區,這是由于北京的賦分制選考學科有效分數只有30分,造成選考學科課時大幅度降低,北京的理化生試題比任何一個省市自治區的試題都簡單。
民革天津地委副主委、上海市科委副部長xxx說“我們的理科課程落后世界70年”,這是對新中國教育成就的扼殺,是不值一駁的無稽之談。但那些高官擬定的賦分制是北京理化生落后于全省的癥結,要改變這一現況,只有向其它省市學習調整賦分制。
4、兩考與減負矛盾應當取消
英語和等級性考試兩考,再加上高考,考生初一一年不斷沖刺,身心俱疲。中學生經過多次模擬考試成績早已趨向穩定。兩考就要推動教學進度,就容易把教學內容弄成“夾生飯”。兩考目的是打破一考定終生,然而如今學院不包分配,學院結業還可以考研,因而如今基本不存在一考定終生。全省加入中考變革的29省市自治區只有廣東等級性考試兩考,兩考與減負矛盾,兩考弊小于利,應當取消兩考。
四、第三版選考課目指引將使本輪中考變革順利推動
推行“3+3”模式的6省市,因為第一版選科指引在全部92個專業類別中只有19個專業對化學提出選考要求,因為在選考的6科(廣東7科)中小學數學學習難度最大,出于避難就易的普遍心理,再加上賦分制,致使出現了嚴重的棄考數學現象。
“3+1+2”模式將數學和歷史列為首選課目,同時在第二版選科指引中有40多個專業要求必選數學,解決了棄考數學的問題,但只有5個專業類別要求必選物理,又造成了嚴重的棄考物理現象。
在第三版選考指引中,有12個學科門類(不含軍事學)92個專業門類。
其中,65個專業門類要求必選數學,占比70.65%;
56個專業門類要求必選物理,占比60.87%!
55個專業門類要求必選化學和物理,占比59.78%。
理學、工學、農學、醫學4個學科門類,共有61個學科專業類,其中55個專業類要求必選化學和物理,占比達90.16%。
文學類所有專業的首選課目不限(化學歷史均可),再選課目也不限制,任選兩科即可。
歷史學類,首選課目不限,并且其中的文物保護技術專業要求選考物理!
法學大類中的公安學類、政治學類、馬克思主義理論三個專業類,首選課目化學歷史均可,然而再選課目要求必選政治。
按首選課目要求,在92個專業門類中,必須選考歷史的只有民族學一個專業門類,化學和歷史均可以選考的有26個專業門類,必須考數學的共有65個專業門類,其中有55個專業門類要求必選化學和物理。
第三版選考指引從2021級初一新生開始施行,而且適用于“3+3”模式的六省市、“3+1+2”模式的八省市以及后續推動新中考變革的其他省份!
有了第三版選考課目指引,無論3+3方案、還是3+1+2方案都基本弄成了3+2+1方案。為便捷院校制訂招生計劃、方便投檔和統一管理,3+3方案可能會調整為3+1+2方案。第三版選考課目指引避開了棄考數學、棄考物理現象;第三版選考課目指引將使本輪中考變革順利推動,預計2024屆選考數學、選考物理的比列會大幅度上升。
棄考是因為最初的方案過分理想化,是因為院校間的博弈、學生間的博弈。根本緣由在于過多地指出院校選科的自主權、學生選科的自主權,忽略了國家對理工科人才的須要、忽視了中學生成才所須要的知識基礎、知識結構。
五、新中考怎么融匯中西
杭州、上海2014年率先開始本輪中考變革,兩地都做了艱難的探求,為后續省市加入本輪中考變革探了路。為了解決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們采用德國教育方案,即搞理科綜合、文科綜合、模塊式教材和選科走班。經過多年實踐現今學科間綜合、模塊式教材、學科內選學選考正在逐步退出。有了第三版選科指引選科也和最初的意義不同了,大多數的中學推行的是固定班級制,走班的中學也是少數學科走班。
實際上我國的基礎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高中物理史總結歸納,非常是基礎教育中的理科教育獨步天下。其實我們的教育也有缺點和不足,例如中學生負擔過重、動手能力薄弱、創新能力不強、人才缺少多樣性,非常是高等教育與發達國家還有差別,但我們的教育成就是巨大的、是主要的。而且有些人骨子里崇洋媚外,實踐證明用日本教育方案不能解決中國基礎教育的問題。中俄教育各有優劣點,我國教育的優勢主要在基礎教育,韓國教育的優勢主要在高等教育。
教育制度是由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就業觀念、主流價值觀等共同決定的,即教育遠比經濟復雜。怎么減負、如何增強動手能力、如何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如何使人才具有多樣性,還須要智慧的中國人不斷探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無禁忌,鼓勵偏才、怪才,創造修身的學術環境、教育環境,注重音體美,注重實驗,推動教育去行政化、去產業化,鼓勵教育創新實踐。
中西教育各有優劣點,而異同點如同硬幣的兩面,怎么融匯中西教育的優點、克服缺點,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我們相信只要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我們一定能探求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模式。說不定隨著出生人口的減小,我們教育存在的許多問題會迎刃而解,如今入園難的問題早已解決,約十五年后我們的學院也將步入寬進嚴出的時代。
六、對未來中考方案的展望
1、大學將逐漸步入寬進嚴出時代
隨著出生人口的減小,將來許多學院會招生困難。
2016年1月1日放開頭胎,出生人口1883萬;
2017年出生人口1764.8萬;
2018年出生人口1523萬;
2019年出生人口1465萬;
2020年出生人口1202萬;
2021年6月1日開始放開三胎,出生人口1062萬;
2022年出生人口956萬。
可以預期由于疫情去年出生人口會進一步降低。
隨著經濟復蘇,并頒布鼓勵生育的新政,青年人轉變生育觀念,可能止住出生人口降低的趨勢,但出生人口急劇降低是不可能的。
2021年全省中考人數為1078萬,投檔人數為1001.32萬;
2022年全省中考人數為1193萬,院校投檔人數在1100萬左右。
根據目前的院校招生數目,2022年出生的兒子956萬一個都不少讀完中學(職高與中職),18年后的中學結業生數也多于學院招生數,此時人人都可以上學院,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100%,學院將步入寬進嚴出的時代,屆時會有部份高等高校因生源危機而面臨倒閉,這必然會使得高等教育、初等教育變革。
2、任何中考變革都不可以打破公正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是用中學結業考試成績申請學院,考試課目分必考學科和選考學科,考試大多是等級性考試,一年考多次,成績多年有效,學院基本是采用綜評投檔。
保送、自主招生、大類招生、綜評招生本身沒有問題,但是我們的許多學院卻讓那些新政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好多嚴重的問題,所以不敢給學院招生自主權,癥結在那里呢?是缺少監督?是缺少公開透明?還是人性作祟?
“強基計劃”入圍取決于中考成績和等級性考試成績,能夠被投檔關鍵在于校測成績。推行“強基計劃”許多院校校測環節只有筆試、沒有面試,是否會出現問題我們拭目以待。
中考推進了教育的發展,中考使全社會文化素養提升,中考選拔了優秀人才,中考給了底層民眾希望,中考是最公正的制度,任何中考變革都不可以打破公正。
3、對未來中考方案的展望
上海、天津基本不存在棄考數學、棄考物理現象;北京存在棄考數學、棄考物理現象,但不嚴重。廣東、山東、海南似乎有第三版選科指引但還都存在比較嚴重的棄考數學、棄考物理現象,這是由于第三版選科指引是2021年7月發布的,對去年這屆高一影響不大,可以預期2024屆高一選考數學、選考物理的比列會有較大幅度的降低。
讓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為有用的考試,使它能更好地為綜評招生服務。院校80%以上的專業提選科要求。為保證教育公正,一本以下的院校沒有必要搞綜評招生。國家開始AP考試試點,用AP考試成績代替強基計劃、綜評招生的面試,減少筆試的權重或取消筆試,復檢的同時做體測。
方案1:小學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分6個等級,高中念書期期終選考物理、生物、地理、政治等4科,高中下學期期終考數學、歷史、技術等3科,初三念書期期終考數學、數學、外語等3科。
京津滬推行3+3方案,其他省市自治區都推行3+1+2方案;選考與中考同期進行,賦分采用5等8級賦分制或5等級賦分制;
英語150分,物理150分;取消英語兩考,英語和選考學科都是100分。
按照中考成績、等級性考試成績、合格性考試成績、AP考試成績、體測成績綜評投檔新生。
方案2:推行全省統一的中學結業考試,高中期終考物理、生物、地理、政治、技術等5科,初三期終考數學、數學、外語、物理、歷史等5科;普通院校按3+3、3+1+2、3+2+1等方案投檔新生;名牌學院再加上AP考試成績推行“6+1”招生方案。
方案3:建議將來把數學、數學確定為中考的必考學科,其它所有學科(包括音體美)都是選考學科;由教育部提出各個專業的選科要求,有的要求選考2科、有的要求選考3科、有的要求選考4科。這樣就解決了減負的問題、人才多樣性的問題、選考信息技術的問題、選考音體美的問題、棄考數學棄考物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