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依據: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八年級物理實驗教材第五章第五節《顯微鏡與望遠鏡》
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課程標準》對本課內容要求不高,只要聽懂就行。 本部分的設計重點是突出學生的學習應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相聯系,注重學生的興趣和經歷,培養學生通過收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學習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了解物理知識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使學生熱愛科學、喜歡學習。
●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可以用鏡片自制顯微鏡和望遠鏡
流程與方法
1.能夠獨立完成探索活動,觀察現象并記錄實驗結果。
2、嘗試運用已知的科學規律來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 評估和聽取反饋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讓學生欣賞奇妙的自然景觀,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欲望。
2.初步認識科學及相關技術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 教學重點
1.了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的能力
● 教學難點
利用兩組凸透鏡的成像規律,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原理
● 教學工具
給教師:兩個不同焦距的凸透鏡、自制多媒體課件
學生用:兩個不同焦距的凸透鏡
● 黑板設計
第五節 顯微鏡、望遠鏡
(1) 顯微鏡
1、結構:
靠近眼睛的凸透鏡稱為目鏡。
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稱為物鏡。
2、原理:
物體通過物鏡,成為放大的實像。 這個實像作為目鏡的“物體”,通過目鏡變成放大的虛像。
(2) 望遠鏡
1、結構:
靠近眼睛的凸透鏡稱為目鏡。
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稱為物鏡。
2、原理:
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物體在焦點附近形成實像。 目鏡的作用就相當于一個放大鏡,用來放大這個圖像。
● 課程表
1課時
● 教學過程:
1. 復習題
1. 凸透鏡有什么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2. 凹透鏡有什么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描述:復習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為顯微鏡和望遠鏡原理的教學做準備。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補充說學生會熟悉放大鏡,并重點引導學生凹透鏡可以用來矯正人的視力。
2. 引入新課程
學生實驗1:通過兩個鏡頭觀察物體
1.讓學生用短焦距(厚度)的凸透鏡觀察紙上的詩? 倒立時你能看到放大的圖像嗎? 學生操作。
2、如果我們使用焦距更長(更薄)的凸透鏡,這個倒立的放大圖像可以放大嗎? 學生操作。
☆我們的顯微鏡結合了兩個凸透鏡來觀察微小的物體。 (p1 顯微鏡下的植物細胞)
☆同學們,你認識你的手嗎? 老師收集了一些顯微鏡下手的照片,我們一起欣賞。 (p2 魔手) 學生觀看
☆顯微鏡如何放大物體? 我們來看一下顯微鏡的光路圖。 (p3 顯微鏡光路圖) 這里老師介紹: ?目鏡:靠近眼睛的鏡頭稱為目鏡,焦距較長。
?物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透鏡稱為物鏡初中物理實驗視頻凸透鏡成像,焦距較短。
?反射鏡:將光線聚焦在物體上的凹面鏡。
學生通過閱讀書籍來了解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學生自學)
☆觀看顯微鏡光路動畫。 (p4介紹成像原理)
來自物體的光線經過焦距較短的物鏡,成為倒立的、放大的實像,類似于之前學過的投影儀的工作原理。 這個實像正好在焦距較長的目鏡焦距的兩倍以內,目鏡又把這個像放大成正立的、放大的虛像。 目鏡相當于放大鏡。 所以物體放大兩倍后,我們就可以看清楚了。
完成學習計劃中的問題1、2、3,學生讀出答案。
☆既然了解了顯微鏡的結構,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顯微鏡的發展歷程。 (第5頁顯微鏡的發展)
學生實驗2:通過兩個鏡頭觀察物體
1、讓學生用焦距較長(細)的凸透鏡觀察黑板上的詩? 你能看到倒立的圖像嗎? 學生操作。
2、如果使用焦距較短(較厚)的凸透鏡,縮小后的圖像能否放大? 學生操作。
☆老師,這是兩張照片。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p6 星空圖) 這是用望遠鏡觀察到的星空圖。
☆如何用望遠鏡看清楚遠處? 我們來看一下望遠鏡的光路圖(p7望遠鏡光路圖)。 下面老師介紹一下:
?目鏡:距離眼睛較近的鏡頭稱為目鏡,焦距較短。
?物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透鏡稱為物鏡,焦距較長。
學生通過閱讀書籍來了解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學生自學)
☆ 觀看望遠鏡光路動畫。 (p8介紹成像原理)
來自物體的光線通過焦距較長的物鏡,形成倒立的、縮小的實像,這與之前學過的相機的工作原理類似。 該實像正好位于焦距較短的目鏡焦距的兩倍以內。 目鏡再次將該圖像放大成直立的放大虛像。 目鏡相當于放大鏡。 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遠處的物體。
完成學習計劃中的問題4和問題5,學生讀出答案。
☆了解了望遠鏡的結構之后,我們來了解一下望遠鏡的發展歷程。 (p9 望遠鏡的發展)
(3)透視:有一本關于透視和看清物體之間關系的書。 讓我們看看哪個學生最先找到它。
完成學習計劃中的第6題,學生讀出答案。
(4)今天的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學生們看著屏幕。 (第 10 頁顯微鏡摘要)(第 11 頁望遠鏡摘要)
(5)課堂練習(p12) 老師講解7是目鏡的放大倍數,50是物鏡的直徑。 直徑越大,可以收集的微弱光線越多,更容易在黑暗中觀察物體。
(6)最后,今天的課程就結束了,請欣賞顯微鏡和望遠鏡下的奇妙世界。
● 本課教學反思:
反思一:在教學方法上,我們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初中物理實驗視頻凸透鏡成像,輕松地向學生介紹本節的知識體系,用顯微鏡下的“神奇圖片”捕捉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探索。
反思二:在??學習方法上,通過自學和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探究的樂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反思三:教學過程中利用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兩組凸透鏡的組合,主動學習,突破獲取顯微鏡和望遠鏡原理的難點; 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光路圖,加深對顯微鏡和望遠鏡原理的理解。
反思4:學生通過邊學邊實踐,加深對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理解。 課程最后,用一組只有顯微鏡或望遠鏡才能看到的精彩圖片,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欲望,體會科技創新對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