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1.法國物理學家帕斯卡設計演示的“裂桶實驗”證明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重力無關。
2.意大利物理學家托里拆利設計了著名的托里拆利實驗,較精確地測量大氣壓的值。
3.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在伽利略等科學家研究基礎上,進行大量實驗研究,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4.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發現浸在液體中的物理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電磁學:1.英國物理學家焦耳1840年通過實驗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與通電時間成正比,這就是焦耳定律。
2.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1820年首先發現電流周圍存在磁場的現象。
3.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1822年開始進行電磁感應現象的探索,1831年發現了磁生電的規律。
4.德國物理學家歐姆克服種種困難,經過不懈努力在1827年歸納出了歐姆定律。
5.法國物理學家安培對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等進行了深入的探究,短時間內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喬治·西蒙·歐姆(Georg Simon Ohm,1787~1854年)是德國物理學家。生于巴伐利亞埃爾蘭根城。歐姆的父親是一個技術熟練的鎖匠,對哲學和數學都十分愛好。歐姆從小就在父親的教育下學習數學并受到有關機械技能的訓練,這對他后來進行研究工作特別是自制儀器有很大的幫助。歐姆的研究,主要是在1817~1827年擔任中學物理教師期間進行的!
1800年在中學接受過古典式教育。1803年考入埃爾蘭根大學,未畢業就在一所中學教書。1811年歐姆又回到埃爾蘭根完成了大學學業,并通過考試于1813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817年,他的《幾何學教科書》一書出版。同年應聘在科隆大學預科教授物理學和數學。在該校設備良好的實驗室里,作了大量實驗研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發明。他最主要的貢獻是通過實驗發現了電流公式,后來被稱為歐姆定律。1826年,他把這些研究成果寫成題目為《金屬導電定律的測定》的論文,發表在德國《化學和物理學雜志》上。歐姆在1827年出版的《動力電路的數學研究》一書中,從理論上推導了歐姆定律,此外他對聲學也有貢獻。1833年,他前往紐倫堡理工學院任物理學教授。1841年,歐姆獲英國倫敦皇家學會的柯希利獎章,第二年當選為該學會的國外會員。1852年,他被任命為慕尼黑大學教授。為了紀念他,人們把電阻的單位命名為歐姆。其定義是:在電路中兩點間,當通過1安培穩恒電流時,如果這兩點間的電壓為1伏特,那么這兩點間導體的電阻便定義為1歐姆。
1805年,歐姆進入埃爾蘭根大學學習,后來由于家庭經濟困難,于1806年被迫退學。通過自學,他于1811年又重新回到愛爾蘭大學,順利地取得了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后,歐姆靠教書維持生活。從1820年起,他開始研究電磁學。
歐姆的研究工作是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他不僅要忙于教學工作,而且圖書資料和儀器都很缺乏,他只能利用業余時間,自己動手設計和制造儀器來進行有關的實驗。1826年,歐姆發現了電學上的一個重要定律——歐姆定律,這是他最大的貢獻。這個定律在我們今天看來很簡單,然而它的發現過程卻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簡單。歐姆為此付出了十分艱巨的勞動。在那個年代,人們對電流強度、電壓、電阻等概念都還不大清楚,特別是電阻的概念還沒有,當然也就根本談不上對它們進行精確測量了;況且歐姆本人在他的研究過程中,也幾乎沒有機會跟他那個時代的物理學家進行接觸,他的這一發現是獨立進行的。
歐姆最初進行的試驗主要是研究各種不同金屬絲導電性的強弱,用各種不同的導體來觀察磁針的偏轉角度。后來在試驗改變電路上的電動勢中,他發現了電動勢與電阻之間的依存關系,這就是歐姆定律。這一定律可以表示為兩種形式:一是部分電路的歐姆定律,通過部分電路的電流,等于該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除以該部分電路的電阻;二是全電路的歐姆定律,即通過閉合電路的電流,等于電路中電源的電動勢,除以電路中的總電阻。
歐姆的研究成果最初公布時,沒有引起科學界的重視,并受到一些人的攻擊,直到1841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歐姆科普勒獎章,歐姆的工作才得到了普遍的承認。科普勒獎是當時科學界的最高榮譽。1854年7月,歐姆在德國曼納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