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可以參照人教版高中選修3-5 原子結構中 氫原子能級結構 一節。這里我大概通俗的給你說一下稀有氣體基本單位為分子,分子呈中性,不帶電。在通電后分子分開形成帶電體的幾部分。其中有的原子受激候釋放核外電子,電子由于軌道的量子化,發生躍遷,從基態或低態躍遷到高態。到了高態變得不穩定,要向低態躍遷,會放出能量(大多是向外輻射光子)。由于能量量子化,決定了所輻射的光子頻率量子化,由E=hf 可得出所輻射光子的頻率。所以不同原子發出的光不是按連續光譜,而是線狀譜。我們所看到的不同顏色光由此而來。
(1)A、B光波的波長越長,最容易表現出衍射現象.根據玻爾理論分析得知n=4能級躍到n=1能級產生的光子能量最大,頻率最大,波長最短,最不容易產生衍射.故AB均錯誤.
C、大量的氫原子處于n=4的激發態,當向低能級躍遷時是隨機的,氫原子總共可輻射出C
? 2
4
=6種不同頻率的光子.由玻爾理論可知,產初末能級差越大,產生的光子頻率越大,則ν1>ν2>ν3>ν4>ν5>ν6.而且有
?? E4-E1=hν1,E3-E1=hν2,E4-E3=hν6,
則由三式得 ν1=ν2+ν6 ,故C正確.
D、由能級圖得,n=2能級躍遷到n=1能級輻射出的光子的能量為(-3.4)eV-(-13.6)eV=10.2eV,大于金屬的逸出功6.34eV,故產生光電效應.故D正確.
故選CD
(2)根據動量守恒定律得:碰撞后B的動量為PB′=6kgm/s+2kgm/s=8kgm/s.
由題,碰撞前,A能追上B,則有? vA>vB,即有?
5
mA >
6
mB ;
碰后A的速度不大于B的速度,則有
3
mA ≤
8
mB ;
碰撞過程總動能不增加,則有?
52
2mA +
62
2mB ≥
32
2mA +
82
2mB
由以上不等式解得?
3
8 ≤
mA
mB ≤
4
7
故答案為:(1)CD;(2)A、B質量之比的可能范圍是
3
8 ≤
mA
mB ≤
4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