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耳孫自己設計了旋轉鏡和干涉儀,用以測定微小的長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長。1879年,他得到的光速為299910±5千米/秒;1882年,他得到的光速為299853±6千米/秒。這個結果被公認為國際標準,沿用了40年。邁克耳孫最后一次測量光速在加利福尼亞兩座相差35千米的山上進行的,光速測量精確度最后達到了299798±4千米/秒。他就在這次測量過程中中風,于1931年去世。
在激光得以廣泛應用以后,開始利用激光測量光速。其方法是測出激光的頻率和波長,應用c=λν計算出光速c,目前這種方法測出的光速是最精確的。根據1975年第15屆國際計量大會決議,把真空中光速值定為c=299 792 458米/秒。在通常應用多取c=3×108米/秒。
求救信號,上面有人也說了,在一般有信號船上,只要發電報急速三點(...s)緩慢三下(---o)急速三點(...s),并打上自己所在的經緯度,就會有巡航船前來救你.
霍爾效應是一種磁電效應,是德國物理學家霍爾1879年研究載流導體在磁場中受力的性質時發現的。
根據霍爾效應,人們用半導體材料制成霍爾元件,它具有對磁場敏感、結構簡單、體積小、頻率響應寬、 輸出電壓變化大和使用壽命長等優點,因此,在測量、自動化、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通過該實驗可以了解霍爾效應的物理原理以及把物理原理應用到測量技術中的基本過程。
當電流垂直于外磁場方向通過導體時,在垂直于磁場和電流方向的導體的兩個端面之間出現電勢差的現象稱為霍爾效應,該電勢差稱為霍爾電勢差(霍爾電壓)。
---------------------
【詳細】 所謂霍爾效應,是指磁場作用于載流金屬導體、半導體中的載流子時,產生橫向電位差的物理現象。金屬的霍爾效應是1879年被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的。當電流通過金屬箔片時,若在垂直于電流的方向施加磁場,則金屬箔片兩側面會出現橫向電位差。半導體中的霍爾效應比金屬箔片中更為明顯,而鐵磁金屬在居里溫度以下將呈現極強的霍爾效應。
利用霍爾效應可以設計制成多種傳感器。霍爾電位差UH的基本關系為
UH=RHIB/d (18)
RH=1/nq(金屬) (19)
式中 RH——霍爾系數:
n——載流子濃度或自由電子濃度;
q——電子電量;
I——通過的電流;
B——垂直于I的磁感應強度;
d——導體的厚度。
對于半導體和鐵磁金屬,霍爾系數表達式與式(19)不同,此處從略。
由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其大小與導線中的電流成正比,故可以利用霍爾元件測量出磁場,就可確定導線電流的大小。利用這一原理可以設計制成霍爾電流傳感器。其優點是不與被測電路發生電接觸,不影響被測電路,不消耗被測電源的功率,特別適合于大電流傳感。
若把霍爾元件置于電場強度為E、磁場強度為H的電磁場中,則在該元件中將產生電流I,元件上同時產生的霍爾電位差與電場強度E成正比,如果再測出該電磁場的磁場強度,則電磁場的功率密度瞬時值P可由P=EH確定。
利用這種方法可以構成霍爾功率傳感器。
如果把霍爾元件集成的開關按預定位置有規律地布置在物體上,當裝在運動物體上的永磁體經過它時,可以從測量電路上測得脈沖信號。根據脈沖信號列可以傳感出該運動物體的位移。若測出單位時間內發出的脈沖數,則可以確定其運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