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AC方法在國際農(nóng)藥產(chǎn)品標準應用和國際貿(mào)易仲裁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國農(nóng)藥產(chǎn)品化學方法標準制定的重要參考。CIPAC方法一直具有較高的先進性,隨著農(nóng)藥產(chǎn)品的更新?lián)Q代和分析技術的不斷提高,CIPAC方法也在不斷更新。本文對國內農(nóng)藥質量管理中常用的CIPAC理化試驗方法進行了總結和梳理,并詳細對比了近5年來6個CIPAC理化試驗方法的修訂情況,為讀者進一步了解CIPAC理化試驗方法的最新動態(tài)和及時跟進相關方法修訂提供參考。
01
CIPAC方法簡介
國際農(nóng)藥分析合作委員會(CIPAC)是一個國際性、非營利性、非政府組織,主要負責組織制定農(nóng)藥成分(有效成分、相關雜質、限用成分、溶劑等)分析方法、理化參數(shù)測定等,旨在推動農(nóng)藥相關檢測方法在實驗室間的評估,促進相關檢測方法的國際協(xié)調。CIPAC方法在國際上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其制定的農(nóng)藥原藥和制劑分析方法也是支持應用FAO/WHO國際農(nóng)藥標準的指定分析方法。
CIPAC方法的名稱通常由英文字母代碼和數(shù)字代碼組成。數(shù)字代碼一般是CIPAC編碼系統(tǒng)賦予農(nóng)藥有效成分或相關方法的唯一編號,是每個CIPAC方法的唯一“身份證”。字母代碼表示CIPAC方法的不同類型,主要包括以下五類:(1)農(nóng)藥原藥及其制劑的分析方法(M, );(2)農(nóng)藥分析(包括定量滴定分析)所需的各種試劑、指示劑和溶劑的制備、校準方法和用途(RE, 和 );(3)CIPAC方法所需的各種測量技術,即物理測量方法和化學測量方法(MT, );(4)對農(nóng)藥原藥進行純化以獲得適當純度化學品的方法(PP, Pure );(5)農(nóng)藥原藥和制劑的紅外光譜和紫外分光光度測定法。M、MT和RE方法是CIPAC方法中最常見的,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
CIPAC方法收錄于CIPAC手冊中。自1980年出版1A卷以來,CIPAC手冊已出版15卷,涵蓋農(nóng)藥有效成分和雜質分析方法400余種,通用理化參數(shù)測定方法200余種。截至2021年,CIPAC手冊已更新至P卷,最新一卷預計于2024年出版。
02
CIPAC理化測試(MT)方法介紹
CIPAC MT方法涵蓋了農(nóng)藥原藥和制劑理化參數(shù)及質量控制指標測定所需的各種方法。CIPAC編碼系統(tǒng)按照MT方法發(fā)表的先后順序對方法進行編號。方法修訂時,方法名稱保留原編號,并按1、2、3等順序依次更新,如MT 46和MT 46.4。
目前,機器翻譯方法已更新至MT 200,本文對常用的機器翻譯方法進行了總結(表1)。
表1 農(nóng)藥原藥及制劑理化項目測定方法一覽表
注:耐磨性測定方法“/”于2023年被批準為臨時方法,尚無卷號。
03
CIPAC MT 方法修訂比較
近五年來,共制定、修訂了9項CIPAC MT方法。其中,水分(MT 30.6)、顆粒流動性(MT 172.2)、懸浮率(MT 184.1)、加速貯存穩(wěn)定性(MT 46.4)、耐磨性(MT 178.3)、拋射劑噴霧速率、噴霧劑噴霧速率、懸浮液自發(fā)分散(MT 160.1)的測定方法被接受為CIPAC官方方法。濕篩試驗(MT 185.1)測定方法在2023年于德國舉行的第67屆CIPAC會議上被批準為CIPAC臨時方法。以下是水分、加速貯存穩(wěn)定性、顆粒流動性、懸浮率、濕篩試驗、耐磨性的測定方法修訂前后主要變化的詳細對比。
3.1 農(nóng)藥水分測定方法
2019年,使用無吡啶試劑的卡爾費休法MT 30.6被接受為CIPAC官方方法,替代MT 30.5。與MT 30.5相比,MT 30.6主要有兩處修訂。一是在卡爾費休容量法基礎上增加了卡爾費休庫侖法??栙M休容量法適用于0.1%以上水分含量樣品的測定,而卡爾費休庫侖法對水分更為敏感,適用于0.001%~1%水分含量樣品的測定。尤其對于水分含量小于0.5%的樣品,更建議采用庫侖法。二是修訂了卡爾費休容量法中的稱樣量。修訂后,滴定相同水分含量所需的樣品量和所消耗的試劑體積均有所減少(表2)。
表2 卡爾費休容量法稱量與水分含量對應關系
3.2 顆粒流動性試驗
流動性試驗主要用于評價農(nóng)藥顆粒劑型貯存后是否發(fā)生結塊、分散困難等情況。2019年,MT 172.2被接受為CIPAC官方方法,試驗結果與MT 172.1等效。與MT 172.1相比,MT 172.2在試驗操作部分(圖1)更詳細地描述了樣品熱貯后不滴、滴5次、滴20次流動性的評價流程,并增加了新的流動性計算公式和結果報告格式。
此外量筒的使用方法,MT 172.2還對方法文本做了相應修改,包括增加了試驗裝置圖及熱貯存條件(與加速貯存穩(wěn)定性試驗相同),更新了試驗篩的參考依據(jù),刪除了孔徑為4.75mm的試驗篩及對橡膠墊硬度的要求。
圖1 顆粒制劑流動性評價流程及報告格式
目前我國在農(nóng)藥登記產(chǎn)品化學信息要求中尚無對顆粒制劑流動性的任何要求,也沒有建立產(chǎn)品流動性測定的方法標準。
3.3 懸浮率試驗
2019年,暫停率測定方法MT 184.1被接受為CIPAC官方方法。與MT 184相比,MT 184.1有以下變化。
3.3.1 修改了樣品懸浮液的制備方法
MT 184中將固體樣品懸浮液的制備分為預漿化(有)和非預漿化(有)兩種方法,MT 184.1在內容上對兩種制備方法進行了修訂和統(tǒng)一,并將非預漿化的具體操作流程放入注解中,具體修訂內容如下(表3)。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MT 184并沒有要求對于液體樣品預先在量筒中加入標準硬水,但是MT 184.1規(guī)定必須預先在量筒中加入100~200mL標準硬水,或者直接在盛有標準硬水的量筒中稱量樣品。
表3 樣品懸浮液制備方法比較
3.3.2 MT 184.1修改了方法的適用濃度范圍
懸浮率的測定應當以產(chǎn)品的實際建議使用濃度為準,如有多個建議濃度,建議在方法適用濃度范圍內以最高和最低推薦濃度測定懸浮率。MT 184規(guī)定,實際最低濃度不足0.2%的,按0.2%測定。MT 184.1將方法適用濃度范圍修改為0.1%~10%。對于建議濃度不足0.1%的產(chǎn)品,應按0.1%制備樣品溶液,考慮到過量樣品的沉淀會影響實際定容,實際濃度>10%的,應按10%制備。
3.3.3 MT 184.1 與 MT 184 之間的一個主要變化是引入了再懸?。≧e-)的概念和確定方法
懸浮率測定時,用標準硬水配制樣品后,在量筒中顛倒30次,靜置30分鐘,可直接取9/10體積的懸浮液,測定剩余1/10體積液體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修訂后的MT 184.1考慮到在實際田間作業(yè)過程中,有些配制好的農(nóng)藥溶液放置一段時間后,稍加攪拌就很容易再分散。因此,對于懸浮率低于60%或高于105%的產(chǎn)品,需要在懸浮率測定的基礎上再測定再懸浮率,即先將樣品溶液靜置30分鐘,然后顛倒30次,再進行懸浮率測定步驟。 目前,我國《農(nóng)藥懸浮率測定方法》(GB 14825-2006)尚未對再懸浮率做出要求和規(guī)定。
3.3.4 為了方便操作,MT 184.1的方法溫度要求由(30±2)℃改為室溫(25±5)℃
此外,MT 184.1還對方法的一些細節(jié)做了修改,詳見表4。
表 4 MT 184.1 修訂摘要
3.4 加速儲存穩(wěn)定性試驗
2020年,MT 46.4被接受為CIPAC官方方法,取代現(xiàn)有所有版本的加速貯存穩(wěn)定性試驗方法MT 46。作為所有制劑加速貯存穩(wěn)定性試驗的統(tǒng)一方法,MT 46.4中加速貯存條件與舊版相比保持不變量筒的使用方法,主要協(xié)調了不同劑型的加速貯存程序。其中,液體、粉末、顆粒制劑可轉入密封玻璃瓶貯存,或直接置于包裝袋中貯存;長效蚊帳(LN)和長效貯存袋(LB)可根據(jù)相關規(guī)格或分析方法裝入所需尺寸和數(shù)量的玻璃瓶中,或直接置于包裝袋中貯存;骨架釋放劑型(MR)需將每個樣品用鋁箔單獨包裹并置于密封袋中貯存,以避免貯存過程中有效成分的遷移,或直接置于包裝袋中貯存。
3.5 耐磨性試驗
舊版本中MT 178和MT 178.2分別規(guī)定了顆粒劑和水分散性顆粒劑的耐磨性試驗方法,最新修訂的MT178.3將兩種方法合并,合并后的方法適用范圍更廣,可用于測定各種顆粒制劑在正常運輸、儲存和裝卸過程中的磨損情況。
測定顆粒、片劑、可溶性片和水分散片的耐磨性時,應加入等量的玻璃珠以增加篩分過程中的摩擦力。MT 178.3詳細描述了不同粒徑玻璃珠與樣品的分離,具體過程(圖2)為:(a)當玻璃珠粒徑大于樣品時,先用粗網(wǎng)篩篩出未磨損的樣品和磨損的顆粒,再用125μm的篩子篩分;(b)當樣品粒徑大于玻璃珠時,先用粗網(wǎng)篩篩出未磨損的樣品,再將玻璃珠和磨損顆粒通過較小的網(wǎng)眼篩分,最后將未磨損的樣品和磨損顆粒合并在125μm的篩子上篩分; (c)若樣品與玻璃珠難以分離,可用鑷子直接將玻璃珠取出,再用125μm篩子將過篩后脫落的顆粒篩出。對于水分散粒劑、乳油粒劑和可溶性粒劑,在測定過程中不必添加玻璃珠。
(a) 玻璃珠的粒徑大于樣品的粒徑;(b) 樣品的粒徑大于玻璃珠的粒徑;(c) 玻璃珠很難從樣品中分離出來
圖2 篩分前樣品與玻璃珠分離實驗過程
MT 178.3還簡化了篩后樣品的稱量程序。在計算產(chǎn)品的脫落率時,MT 178和MT 178.2都需要將125μm篩上未磨損的樣品轉移到表面皿上稱量。MT178.3分別稱量篩子、篩子總重量和未磨損樣品,計算兩者的差值,得到未磨損樣品的重量。
此外,新修訂的MT178.3還增加了新的報告要求,包括:(1)耐磨性報告結果必須精確到0.1%;(2)如果藥片在包裝內受損,必須在報告中說明。
3.6 濕篩試驗
MT 185.1對MT 182(循環(huán)水濕篩法)和MT 185進行了修訂和合并。與MT 182和MT 185相比,MT 185.1中需要特別注意以下變化:(1)沖洗濕篩上殘留物的水流量發(fā)生了變化,水流量由原來的4-5 L/min改為1-5 L/min,同時規(guī)定在沖洗過程中若無可見殘留物,則可停止試驗。(2)試驗溫度發(fā)生了變化,MT 185和MT 182規(guī)定用于沖洗試樣溶液的自來水溫度必須控制在5-15℃。MT 185.1最新修訂版取消了對水溫的單獨規(guī)定,要求所有操作均在室溫(20-30℃)下進行。 此外,濕篩后殘渣的干燥溫度也由原法規(guī)定的60-70℃改為70℃,僅在注釋中說明可適當降低溫度以避免樣品分解。(3)MT 185.1增加了濕篩殘渣的計算公式和報告要求。殘渣稱量的精度要求由0.01g改為0.001g,報告中濕篩上殘留的殘渣必須精確到0.1%,若無可見殘渣,可不稱量將結果記錄為<0.1%。
04
總結
通過對比上述理化測定方法可以看出,CIPAC法的修訂涉及文字描述、方法操作、結果報告等多個方面,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科學性強。新修訂的方法考慮了實際操作,在不影響實驗結果的前提下,刪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要求。例如,在多個方法中刪除了對試驗溫度的具體要求。二是更加規(guī)范。針對過去對同一指示劑、不同制劑有多種方法的情況,最新修訂后已協(xié)調統(tǒng)一為單一方法,不僅擴大了方法的使用范圍,而且提高了方法應用的便捷性。三是更加先進。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分析水平的提高,舊的分析方法精密度低、操作繁瑣,難以滿足現(xiàn)在分析測試的要求。在修訂CIPAC法時,引入了新技術、新設備,更新了方法操作和報告的要求,有效提高了方法應用的實用性。 分析人員在引用CIPAC方法時,應特別注意方法的更新,了解方法修訂的內容和細節(jié),盡可能使用最新發(fā)布的方法;若使用舊版本方法,還需注意使用不同版本方法的測定結果是否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