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悍的基礎研究是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其水平和實力影響著科技創新的積淀和沖勁國家自然科學獎,也事關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想要圓科技強國夢,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卡屁股”難題,以院校為代表的一支科學隊伍,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了卓越的學術力量。日前,青塔發布了2022年度中國院校基礎研究貢獻50強榜單,其中,上海科技學院位列全省第19名。
該榜單整理了2016-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二等獎情況國家自然科學獎,對表現優異的各層次院校進行盤點。國家科學技術獎是各大院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最直觀彰顯,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對于院校而言是極大的榮譽。近三年來,上海科技學院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為促進能源小分子高效催化轉化與借助、高性能非晶合金材料等領域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科學基礎。
一維氧化鋅的界面調控及其應用基礎研究
上海科技學院張躍院士主持完成的“一維氧化鋅的界面調控及其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該項目發展了金屬直接熱氧化與激光限域制備技術,提出了界面誘導控制生長一維氧化鋅新結構的學術思想;構建了界面多場耦合效應調控自旋行為的新方式,研發出多種新型冷陰極和功能微納元件,實現了在先進國防裝備武器上的應用。
張躍院士團隊在國外外率先舉辦一維氧化鋅領域的研究,產生了大量原創性的科學成果,實現了一維氧化鋅納米材料在特種武器上的應用,在國外外低維納米材料領域名聲卓著。
塊體非晶合金的結構與強韌化研究
上海科技學院呂昭平院士主持完成的“塊體非晶合金的結構與強韌化研究”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該項目圍繞新一代結構材料——塊體非晶合金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舉辦研究,闡明了非晶合金原子結構特點及原子堆垛的普適規律,提出了非晶合金強韌化的新思路和組織調控機制,完善了在無序固體中通過有序結構強韌化的新理論,實現了組織性能的可控制備,催生了新的非晶結構和強韌化研究方向,除了為澄清非晶合金原子層次的堆垛結構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發展高性能非晶合金材料提供了理論根據和新思路。
呂昭平院士團隊選擇非晶合金的原子結構和強韌化這兩個最核心的方向,迎難而上,率先在國際上解決了這個困局,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打下基礎。團隊還瞄準高熵合金領域、高性能鋼鐵材料領域,發表多篇論文。
一流學院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多年來。上海科技學院一直堅持“四個面向”,著重舉辦基礎研究、推進校企深度融合、集中力量攻破重大“卡屁股”問題、助力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創性成果。
現在,國家發展、學校發展所面臨的形勢和時代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科技學院將從持續擴大科研領軍人才和科研創新團隊規模、加強科研重大平臺建設、提升承當重大科研任務能力、產出一批標志性科研成果、增強國防科技創新能力、擴大校企合作做好地方項目增量、提升成果轉化規模和實效等方面促進中學科技創新事業再上新臺階,促使中學“雙一流”建設和實現世界一流學院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