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國人民學院附屬學校(簡稱“人大附小”)入學第一課,來上課的是中科院化學所主任方忠。方忠是數學學界的“大咖”,在匯聚態化學領域成績卓著。為了此次課,他用大貨車拉來了數學學的科普展廳新高考物理火了,甚至把各類有趣的實驗也搬上講臺。他說:“同學們,希望大家選擇數學,愛上數學。”
但是,現實情況與方忠的期望背道而馳。浙、滬兩地新中考數學學科“遇冷”已是事實。2017年中考山東全國29.13萬考生,并且選考數學的只有8千人。在北京,推行新中考變革第一年,選擇數學課目的考生也僅占總人數的30%。
這股風氣也漫延到了去年開始施行新中考的上海,中學的規則說明會剛結束,早已有不少父母在討論“能不能不選化學”。
賦分難,化學選考人數激增
被稱為“3+3”的新中考方案中,必考課目為語、數、外。考生可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7門課目中選3門作為選考課目。
化學學科是現代科學的基礎,曾幾何時,能學好化學就是“高情商”的代表,為什么一晃間就被“嫌棄”至此呢?
“相對于其他課目,化學學科比較難是主因。”浙江省紹興分校資深數學班主任孫國標在接受科技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山東的選考課目采用賦分制,這就意味著卷面分不是最終成績,要按照考生卷面分在所有報名中學生成績的排行比列給出對應分數。考生基數越少,“賦高分越難”,于是學生和父母一合計,化學更不能選了。
紹興分校歷史悠久,是四川省一級重點高中,省一級特色示范中學,歷史上以理科見長,尤其是數學更是無錫市特色學科,每年都有中學生獲得數學大賽廣東賽區銀獎,也連續多年是數學大賽優勝團體。
但是,面對新中考,這所名校優良的數學學科傳統遭到了“打擊”。孫國標介紹,2019屆近800名中學生中最終選擇數學為中考課目的僅為220人左右。“這種局面假若持續下去,優秀的數學班主任必定流失,必將對化學學科引起毀滅性嚴打。”
“孩子,數學比你想像的更有趣、更有用”
在人大附小的課堂上,方忠和他的朋友們齊上陣,努力讓自己愈發詼諧直率,還用各類實驗“炫技”。“我希望兒子們曉得數學比傳說中的更有趣。看,我們研究數學的人過得挺好,我們喝著奶茶、聊著天、做著自己喜歡的研究,不是她們想像中又窮又苦,了無生趣。”方忠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他還想讓兒子們曉得化學是有用的學科,它可以解答好多生活中的問題,跨越許多自然科學領域,對提升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觀察實驗能力、建模能力、計算能力、動手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物理教育的缺位會帶來許多禍根。”元培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洪文在接受科技商報記者專訪時說,往大了說,國家數學人就會出現斷層,工業發展將后繼頭暈;往小了說,不僅少數工科專業外,沒有數學知識做基礎,學院階段很可能碰到學習制約。
他表示,好多中學生和父母不選化學是由于只聽到了眼前的分數,實際上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程,學好化學,于自己、于國家都大有益處。
規則須要調整,中學也要努力
怎樣改變“遇冷”的難堪現況?老師們在不斷“琢磨”。紹興分校因此構建了“科普講堂進校園”活動,約請清華、清華、浙大等院校的著名專家學者走入學校校園,為中學生帶來最新科技前沿和人文發展動態,開拓中學生視野,提高中學生素質。
人大中學也開啟“新教育講座”系列講堂,并以“科學家談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作為開篇,這才有了方忠的課堂。
化學“大咖”走入中學,化學學家們大力科普其實是好辦法。但要從根本上改變化學“被棄選”的命運,這種是不夠的。
洪文和孫國標均建議對當前的選考制度進行適度調整。洪文覺得,對于多數須要學習數學學科的專業來說,應當將數學列為“必考”科目,而不是可選項。他說新高考物理火了,北京新中考變革第二年,要求選考數學的院校比列上升后,考生選擇數學課目的比列也相應提高到了40%,這是一個可以作為參考的有益嘗試。
教育界的專家們覺得面臨新中考的規則,中學可以在課程變革等方面進行調整。人大附小主任翟小寧說:“我們能做的就是引導中學生在選課時,少一些矯飾的驅動,多一些興趣的選擇。”
去年是人大附小施行新中考變革的第一年,中學開發了一系列課程啟發中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開掘中學生在科學技術專業上的潛能。
紹興分校主任楊軍在接受科技商報記者專訪時也表示,為了吸引小孩們選數學,中學專門成立了化學學科實驗室,鼓勵中學生按照興趣成立社聯,中學提供老師和資金、場地等全方位的支持。當地政府也降低投入,加強師資培訓力度,給兒子們更好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