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中,小明選擇的實驗器材有:薄玻璃板、兩支蠟燭、刻度尺、火柴、白紙等。
請回答下述問題:
(1)實驗器材選用薄玻璃板而非平面鏡的緣由是_____;
(2)實驗時,小明將白紙對折,如圖甲所示,鋪在水平桌面上,沿折痕畫線作為玻璃板斜邊所在的位置,在實驗過程中應仍然保持其與紙面_____;
(3)小明將燃起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透過玻璃板觀察到蠟燭的像,如圖甲所示。之后將另一支未燃起的蠟燭放在像的位置,在白紙上記錄此時兩支蠟燭的位置,變換燃起蠟燭的位置,重復上述操作。將白紙上像和蠟燭位置的對應點聯接,并檢測點到平面鏡的距離,如圖乙所示。由此得出推論: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_____相等;
(4)在完成步驟(3)后小明發覺,像和蠟燭位置的連線垂直于玻璃板八上物理平面鏡成像作圖,結合(3)的推論,小明覺得自己早已發覺了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你覺得小明對這一規律的總結過程是否科學合理?_____,緣由是_____。
2.小海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
(1)以下是小海設計的實驗方案,請幫他把設計理由填寫完整;
①將一張白紙平鋪在桌面上,玻璃板豎直放置在紙上。將蠟燭A燃起后矗立在玻璃板上面,透過玻璃板觀察其另左側的像。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易于觀察像的;
②將與A完全相同、未燃起的蠟燭B放在玻璃板后邊與像重合,比較像與蠟燭的大小關系。這兒采用的探究方式是(選填“等效取代法”或“控制變量法”);
③在白紙上描出蠟燭A、B和玻璃板的位置,用刻度尺量出蠟燭A、B到玻璃板的距離。
(2)實驗中,蠟燭A緊靠玻璃板時,蠟燭B需玻璃板(選填“靠近”或“遠離”),能夠與像重合;
(3)實驗證明,平面鏡成像的特征:(寫出一點即可)。
7.小明用玻璃板、蠟燭、白紙、刻度尺、火柴等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
(1)他將燃起的蠟燭A放置在玻璃板上面(如圖),分別拿未燃起的蠟燭B、C、D(D與A同粗等高)矗立著在玻璃板后邊聯通。他發覺只有蠟燭D能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此時蠟燭D的位置就是的位置,在此位置做好標記,移去蠟燭D,在標記處放置一塊光屏,光屏上承接不到蠟燭A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成像。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并相應聯通蠟燭D,蠟燭D均能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說明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
(2)探究完像和物的位置關系并最終得出“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的推論后八上物理平面鏡成像作圖,小明剖析,小貨車前風擋玻璃安裝成傾斜,不僅降低風阻外,還有一個重要誘因是為了行車安全。這是由于:夜晚行車時,假如車內關燈,車內旅客經前風擋玻璃成的像在司機的(選填“斜上方”“正前方”或“斜下方”),這樣會降低對司機觀察路況的干擾。為了行車安全,夜晚行車時,車內不宜關燈。
9.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把一張大紙鋪在桌面上,紙上矗立一塊玻璃板,順著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OO1,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1)把一支燃起的蠟燭置于玻璃板上面的適當位置,再拿一支外型相同但不燃起的蠟燭,矗立著在玻璃板的前面聯通,當聯通到某位置時,發覺該蠟燭與燃起蠟燭的像完全重合。此說明平面鏡成的像(選填序號);
A.是實像
B.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C.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和物體連線與鏡面垂直
(2)聯通燃起的蠟燭分別到A、B、C點,重復(1)中的操作,記錄與燃起蠟燭的像重合的A1、B1、C1點,用直線將A、B、C和A1、B1、C1分別聯接成三角形,將紙沿OO1對折,發覺兩個三角形幾乎重合。此說明平面鏡成的像(選填序號);
A.是實像
B.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C.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和物體連線與鏡面垂直
(3)有朋友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燃起蠟燭的像似乎總是“懸浮”在紙面上方。導致該現象的誘因可能(選填序號)。
A.玻璃板太厚
B.玻璃板未垂直桌面,且偏離燃起蠟燭兩側
C.玻璃板未垂直桌面,且偏向燃起蠟燭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