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蹺蹺板》課是青島版三年級科學教材第二冊第一單元《游戲中的科學》第三課。 “游戲”是孩子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蹺蹺板”是孩子們樂于參與的活動。教材首先引導學生在玩蹺蹺板時回顧自己的發現,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后運用杠桿尺“找到平衡的方法”。 讓學生在自己的手中找到杠桿平衡定律。
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觀察、經驗和已有的經驗對杠桿尺的平衡做出假設性的解釋; 能夠通過觀察、實驗等了解杠桿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戲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關心人們利用杠桿平衡的技術成果; 愿意與他人合作、溝通; 愿意運用所學到的知識來改善生活。
3、了解杠桿尺的平衡條件; 了解天平的主要結構,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教學準備:支架、杠桿尺、鉤碼、秤、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流程
(1)游戲介紹:演示“蠟燭蹺蹺板”實驗。
對話:老師在這里做了一個有趣的“蠟燭蹺蹺板”游戲。 請仔細觀察,看看誰的發現更多。 (播放視頻)
學生:它的左右兩端不斷地向上傾斜。
學生:它的兩端一直在下落。
師:大家觀察得很仔細。 看到這里判斷杠桿平衡的依據是什么,你有什么疑問嗎?
學生:為什么蹺蹺板點燃后不斷地上升和下降?
師:你生活中玩過類似的游戲嗎? 玩蹺蹺板時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學生:蹺蹺板的一側高,另一側低。 重的一面將輕的一面向上壓。
學生:蹺蹺板兩邊不平。
顯示書中的圖片
請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圖片,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4、組織學生交流:
5. 總結并揭示主題(黑板上寫的主題)
【設計意圖:利用媒體課件介紹新課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前奏,是深入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關鍵。 】
2. 勘探活動
師:同學們,我們猜猜怎樣才能保持蹺蹺板平衡?
學生:我覺得可能和兩邊的重量有關系。
師:看來兩邊的升降與兩邊的重量有關。 還跟什么有關系呢?
學生:我覺得除了體重之外,可能還和位置有關。 當我們玩蹺蹺板時,我們看到年輕的學生舉起年長的學生。 僅僅與體重有關是不對的。
學生:老師,我曾經認識過一個大學同學。
師:看來這個現象也和職位有關。 那么位置指的是哪里呢?
保健中心。 即使輕的物體遠離中心,它仍然可以舉起另一側的重物。
師:剛才大家討論得很活躍,所有的猜測都有道理。 如何證明這些猜測是否正確呢?
學生:做實驗。
【設計意圖:牛頓說:沒有大膽的假設,就不會有偉大的發現。 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張白紙。 他們經常玩蹺蹺板,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 在學習科學時,他們可以根據這些積累對“如何平衡蹺蹺板”的問題做出大膽的猜測和預測,激發學生探索、實踐和驗證的欲望。 】
老師介紹杠桿尺和鉤碼
老師:我在左邊第一個格子上掛了一個鉤碼,會發生什么? (左邊沉下去)怎么做才能平衡呢? 你想讓我做什么?
師:剛才我們演示的只是一種玩法。 如果你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你不能僅僅依賴一種游戲方式。 你需要很多玩法。 您還想如何玩來平衡杠桿尺?
學生可以自由發言,如果實驗過程中需要做筆記,老師會鼓勵他們。
(老師引導,督促學生做好記錄,并詢問他們的想法,為什么平衡?比較兩側,如果兩側的鉤子數量相同會發生什么,如果兩側有相同的鉤子會發生什么)不同的數字?)
【設計意圖: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探索能力,能夠獨立設計實驗方案。 給予學生獨立完成探究計劃的空間和信任,明確實驗方法,并在討論和交流中逐步完善實驗計劃。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展了各方面的能力,體驗到與他人合作的樂趣,發展了個性,激活了思維。 】
4.思考結論、表達溝通
通過剛才的實驗,誰能告訴我你用了什么方法嗎? 結果是什么?
師:我們小組討論一下吧!
老師:請組長找一位同學上前來,邊講邊給大家演示,然后安排另一位同學根據演示的結果畫圖。
師:你們還發現了什么嗎?
師:你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嗎?
師: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是否有一些我們尚未發現的平衡法則?
展示與交流: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六張平衡圖。 你發現了什么? 您認為哪些杠桿尺具有類似的平衡?
引導學生找出杠桿尺的平衡規律。
【設計意圖: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放手,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開展活動,讓學生獨立行動并體驗探究的全過程,提高學生的參與交流意識和參與意識。合作,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歸納綜合能力。 】
5、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老師:(展示課件)有一天,小老鼠和大象比賽,看誰能把蹺蹺板擺起來。 結果,大象叼起了小老鼠。 后來,小老鼠開動腦筋,想出了一個辦法,可以把大象蕩起來。 猜一下? 有沒有辦法趕走小老鼠?
(學生可以自由發言,例如將老鼠移離支撐點遠一點,將幾只老鼠放在蹺蹺板上等)
師:同學們,平衡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廣泛。 你知道多少?
(學生自由交流,如人們利用平衡現象發明了天平、天平、體重秤;挑水時,把扁擔放在兩肩之間;起重機吊起重物而不掉落;雜技演員走鋼絲必須保持進行動作時的平衡等)
【設計意圖:聯系日常生活中尋找平衡的現象,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有效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增強學生的生活意識和社會意識。 】
6.課后總結與評價、制作
1、同學們判斷杠桿平衡的依據是什么,第一堂課可以用我們所了解的蹺蹺板原理揭開“蠟燭蹺蹺板”的奧秘。
2、本課學生探索了有關平衡定律的知識。 你打算用它做什么? (學生交流。鼓勵學生課后制作一些創意玩具。
【設計意圖: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發展,體驗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的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