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由大量微觀粒子(原子、分子、離子、電子)組成的凝聚態物質的微觀結構、粒子間的相互作用、運動規律及其物質性質與應用的科學。研究領域包括固體化學、晶體化學、金屬化學、半導體化學、電介質化學、磁學、固體光學性質、低溫化學與超導電性、高壓化學、稀土化學、液晶化學、非晶化學、低維化學(包括薄膜化學、表面與界面化學和高分子化學)、液體化學、微結構化學(包括介觀化學:)與原子簇)、缺陷與相變化學、納米材料和準晶等。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凝聚態物理學已成為物理學中最重要、最豐富和最活躍的分支學科,在例如金屬化學、半導體化學、磁學、超導體等許多學科領域中的重大成就已在當代高新科學技術領域中起關鍵性作用,為發展新材料、新元件和新工藝提供了科學基礎。前沿研究熱點層出不窮,新興交叉分支學科不斷出現,如強關聯電子體系物理學、無序體系物理學、準晶物理學、介觀化學與團簇化學等。是凝聚態化學學科的一個重要特征;與生產實踐密切聯系是它的另一重要特征,許多研究課題常常同時兼有基礎研究和開發應用研究的性質,研究成果可望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本專業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小型企業培養中級科研人員和高新技術開發通才。
2004年開始起,凝聚態碩士點招收研究生,該學科方向結業的研究生可進一步報考重點大學和研究所博士生繼續深造凝聚態物理學是什么,或步入相關公司、企業、研究所作為研究人員。
我校凝聚態物理專業目前主要以凝聚態理論、納米結構與低維化學、納米磁電子信息功能材料、納米稀磁半導體材料、納米光催化材料、能量轉換與儲存化學等為主要研究方向。目前從事該專業的在編班主任有11人,其中院士有6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有9人,碩士學位的有2人。研究人員隊伍穩定,研究方向和內容結合學科前沿,并取得了系列的研究成果。本學位點近些年來承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項,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3項、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多項,獲甘肅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成才獎凝聚態物理學是什么,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甘肅省院校科技進步二等獎多項,發表的論文被SCI/EI數據庫收錄30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 1)納米結構與低維化學; 2)能量轉換與儲存化學與元件; 3)半導體材料化學與元件; 4) 凝聚態理論與計算材料學; 5)納米磁電子信息功能材料、新型能源與環境材料; 6) 納米復合材料和太陽能元件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