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將凸透鏡正對太陽光,其下方的紙上呈現一個并非最小的光斑,這歲月斑到凸透鏡的距離為L。若凸透鏡遠離紙的過程中光斑仍然變大,該凸透鏡的焦距(A)
1題圖
A.一定大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小于L
D.可能大于L,也可能小于L
2.保持蠟燭和凸透鏡位置不變,小金換了個凸透鏡繼續實驗,并使透鏡光心、蠟燭焰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應調節燭焰和光屏中心坐落凸透鏡的主光軸上。
實驗前要調整凸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與燭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這樣做的目的是成像在光屏中央。
但在透鏡兩側無論如何聯通光屏都未能在屏上成像(光具座足夠長),請你幫助小金剖析形成此現象的誘因_物距大于焦距。
借助陌陌"掃一掃"功能,通過智能手機的攝像頭掃描二維碼可快速獲取網路信息,手機攝像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二維碼到攝像頭的距離應滿足小于兩倍焦距的條件.若將印有字母"F"的紙片(圖乙)置于離凸透鏡15cm的地方,我們在光屏上能看見的清晰的像是丙圖中的。
2題圖
2題
3.透鏡的焦距為___10.0____cm=0.100m。
3題
4.如圖所示,a、b為岸上燈泡S發出的射入潛水員耳朵的兩條光線,在圖中畫出潛水員見到岸上燈泡S的像S'.
4題
5.發覺從水從開始加熱到沸騰所用時間過長,為了節約燃料凸透鏡成像規律圖片初中,減短實驗時間,可以采取的方式是用冷水(寫一種).
6.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征"實驗中,小明用玻璃板、相同的兩個棋子A及B、刻度尺、橡皮泥、白紙等器材進行實驗,
(1)實驗時玻璃板應當豎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實驗器材選擇相同的兩個棋子A、B,其目的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
(3)人眼仍然在玻璃板的兩側觀察,直到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些確定像與物大小的方式是等效取代法.(選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取代法")
7.我國南方的最低溫度大概是﹣50℃左右,此氣溫下為何不能用水銀體溫計檢測溫度水銀的融化點較高,在此氣溫下水銀融化.
8.若將F板向后折轉一定的角度,則在F板上不能(填"能"或"不能")聽到反射光,此時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在(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內.
(4)光屏在實驗中的作用是:(寫出兩條)①顯示光路;②呈現光線、判斷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
9.下表為往返于成都和重慶之間的C13次和V14次非常快車的運行時刻表:
這兩次火車每晚齊發一趟車,上海到南京高鐵長1462km,按照火車運行時刻表回答下述問題:(估算結果保留整數)
(1)C13、V14次動車發車時間差為.
(2)C13次動車由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率為多少?
(3)中途C13次動車以36km/h的速率,用了3min完全穿過寬度為1600m的一個隧洞,求這列列車的寬度是多少?
解:(1)①13次動車從上海的出發時刻為:14:40;14次動車從北京的出發時刻為:15:30;
所以,兩火車的運行時間差為:15:30﹣14:40=50min.
(2)已知:s=1462km,t13=(24:00﹣14:40)+7:40=17h,
這么v13=
=86km/h;
(3)列車的速率v=36km/h=
=10m/s,列車的運動時間t=3min=180s,
圖
列車的路程s=vt=10m/s×180s=1800m,則列車的寬度L=s﹣L隧洞=1800m﹣1600m=200m.
故答案為:(1)50min;(2)C13次動車由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率為86km/h;(3)這列列車的寬度是200m.
10.PM2.5是指大氣中半徑大于或等于2.5μm合2.510-6m的顆粒物,
11.從勻速直線運動的速率公式v=s/t可知,正確的是(B)A.速率與路程成反比B.路程與時間成反比C.速率與時間成正比D.速率與路程成正比
12.煮豬肉、玉米棒子等用水,而炸炸糕、麻花等用菜油,這樣可以對不同食物提供各自蒸熟所需達到的氣溫,這樣選擇的緣由是由于油和水的沸點不同.
13.小明先調節好天平凸透鏡成像規律圖片初中,左盤裝入16枚相同的5角硬幣,表針指向分度盤右側,接出來他應當取出最小砝碼,通過聯通游碼,小芳見到小明的試驗后問道:"你為何不用1枚硬幣做呢,找16枚硬幣多麻煩啊?"小明回答道,"這是為了減少偏差".
14題
14.若ρA、ρB分別代表雨花石和另一鐵塊的密度,則ρA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