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4月15日電:別讓“名牌”學區房減損樓市、損害教育!
新華社記者 張健
近來,一些地方“名校”成為新城區土地流轉、招商引資的工具。 土地出讓前,就公布附近建學校的消息,吸引房地產開發商和消費者。 “除了學校,沒有配套設施”、“名校點名,一公布就起作用”等亂象層出不窮。 對此,有關方面應提高警惕,不要讓學區“名校”房市損害樓市,損害教育。
首先,新城區批量復制的許多“名校”只是以名校命名——很多一線教師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幾乎沒有任何教學經驗。 某大學教育集團負責80多所學校的管理、運營和資源服務,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份。 如此龐大的布局,不禁讓人懷疑教學是否優秀。
這樣的“名校”抬高了土地、房產的價格,卻對教育沒有絲毫貢獻,也影響了好學校的聲譽。 而如果優質教學資源真的轉移到新學校物理資源網,老學校的教學質量如何保證? 教育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 盲目無序擴張,最終只會損害教育事業。
再看這種發展模式,雖然能帶來賣地收入快速增長、追逐“名校”的人群涌入、房地產市場短暫繁榮等效益,但如果缺乏產業支撐新華教育集團新華教育集團,一旦“名校”的光環褪去,剩下的就很難了。 對于那些被出售和折舊的房產,最終買單的可能是老百姓。 這樣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會透支整個城市的未來。
有關地方要圍繞扎實經濟發展,加大義務教育投入,加快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輪換交流常態化、制度化。 這樣,樓市和教育才能相互促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