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振寧先生對物理學的巨大貢獻在許多文獻中都有介紹。 他在世界物理學發展中的地位正如21世紀初,《自然》雜志等科學期刊評價20世紀最杰出的20位物理學家(包括愛因斯坦等),楊先生也在其中。 。
楊先生對物理學的貢獻可謂巨大。
他提出的楊振寧-米爾斯場論開辟了物理研究的新領域,奠定了20世紀50年代后高能物理的理論基礎,并引發了托夫特、溫伯格、威爾切克等三大研究群體。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作品。
他的基礎工作后來被稱為楊-巴克斯特方程,涉及非線性可積物理模型的嚴格解,引發了數學物理研究的廣闊新領域,并導致了德林菲爾德獲得菲爾茲獎的工作。 工作。
他因與李政道先生合作的宇稱不守恒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中的許多人仍在楊先生開創的領域進行研究。 楊先生在國際物理學界的崇高地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改變了“中國人不如外國人”的偏見。
楊先生對科學的貢獻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盡管有人故意降低評價,但物理學界的認可度并沒有受到這些噪音的影響。
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讓中國人民知道楊先生仍然是一位杰出的愛國者,他對祖國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
楊振寧年輕時圖片來源
無辜的心
楊振寧先生的父親是清華大學教授(西南聯大數學系主任)楊五之先生。 楊振寧的童年是在清華大學度過的。
楊五之先生故居位于清華大學西院11號,是楊振寧長大的地方。 圖片來源,CC BY-SA 4.0
西南聯大抗戰時期,楊振寧先生與黃坤先生同住一個宿舍,成為終生好友。 他經歷了當時中國的困難時期,即使在美國成名后,他對祖國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
1971年,他克服重重困難回國看望生病的父親。 為此,他辭去了包括IBM在內的各種兼職和榮譽,同時開始了在上海與復旦大學顧超豪、胡和聲等數學家的學術合作。
1973年開始多次回國講學。 他回國影響巨大,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 同時,他在美國石溪大學宣傳新中國的成就,在學校掀起了了解新中國的潮流,在美國引起關注。
由于楊先生訪華的影響,他回到美國后接受了FBI的約談。
由于楊振寧先生在中蘇沖突中堅定地代表中國,當時的蘇聯報紙稱他為中共在國際上的“第五縱隊”; 由于他多次拒絕臺灣的邀請,他還被當時美國親臺報紙稱為“楊匪”。 直到1980年,石溪當地報紙仍然刊登FBI人員在石溪大學周圍活動的報道。
楊先生為中美建交、幫助新中國竭盡全力。
他親自擔任美國華人協會主席,號召旅美華人支持新中國。 在協會里,他多次受到當時親臺勢力的侮辱。
鄧小平同志訪美期間物理資源網,他親自組織會議予以歡迎。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百余位學者聯合聲明,不再與中國進行任何接觸。 1990年,楊先生回國為黃昆先生慶生并會見國家領導人。
1990年李政道先生在蘭州召開國際核物理研討會。
楊振寧先生親自動員旅美著名日本問題專家有馬來華參加李先生提議的學術會議。 他多次表示,他和李政道先生一致同意幫助中國,但他們的做法不同。
坦白說,對于李政道先生和楊振寧先生的爭論,我覺得他們就像大象,我就像螞蟻,盡管我有高能理論背景和知識。讀過很多量子場論。 建議研究物理學史的學者仔細研究一下,包括20世紀50年代初期,他們兩個主要研究什么,是如何導致建議用實驗確定宇稱不守恒的,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樣胡亂評論。那些自吹自擂、假裝明白的人。
李政道(左)和楊振寧,來源
推動中國物理學研究
1973年及以后,楊先生回國講學。 在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接見時,楊先生提出中國要重視基礎研究。 這引發了周培源先生隨后發表的文章。 盡管當時政治風氣發生了變化,周先生也受到了批評,但毛主席的指示以及國內專業期刊和大學期刊的出版,讓中國的基礎研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20世紀70年代末,楊先生推動中國物理學會主席謝希德先生與美國物理學會主席馬沙克達成協議。 一批優秀的中國物理學家赴美國相關大學進行合作研究。 他們后來基本上都成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其中包括北京大學甘子釗、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原所長楊國楨、中科院理論研究所原所長蘇兆兵、南京大學有偉等。 他們后來為中國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在此期間,楊先生利用自己的名譽,得到了香港和美國華人的資助,成立了中美教育交流基金會(CEEC),資助了80多名中國各界學者前往美國留學。赴美國進行數學、物理等領域的深造和合作研究。 、化學、生物、醫學、航空、交通、核能、電力等,這里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有一次,楊先生發燒了,不顧妻子的勸阻,單程開車兩個小時左右去參加一個為中東歐募捐的會議。
在此期間,楊先生在國內講授了兩項國際重要成果:楊-米爾斯場的精確解和鏈模型,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物理研究。
1986年,應陳省身先生的邀請,楊先生在陳先生創辦的南開數學研究所建立了理論物理實驗室(簡稱“理論實驗室”)。 在他的指導下,理論室開創了我國數學物理的新方向。 從無到有,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楊先生親自參加了在理論室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 他從香港籌集了超過3萬美元的捐款,并資助了十幾場國際會議上一流演講者的國際旅費。
他與理論室聯合招收博士生,部分博士生畢業后由楊老師資助到他所工作一年。 這些畢業生大多來自蘭州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愛國、喜歡物理、心地善良,但英語不好。 由于楊先生指導的重要方向,他們中的很多人現在已經成長為我國物理學研究的中堅力量。 20余名畢業生中,6人獲得長江學者和杰出青年基金,其中3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理論室已成為該領域的國際研究中心。
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量子力學實驗取得新進展。 楊先生指示理論室組織一次關于我國量子力學新進展的“研討會”。 1994年第一次會議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教授在國內首次報告了量子密碼理論。 潘建偉出席會議。 他現在已經成為我國量子技術領域的領軍學者。 到1996年,已有200多人參加了這次例會。 大家都關注這個方向,然后就調到其他單位單獨組織。
楊先生從未公開過設立理論室。 他的性格是該做的事就做,沒有興趣推銷自己。
20世紀80年代,楊先生會見時任國家教委主任的李鵬時,提出改善國內知識分子的待遇。 據說,李鵬同志后來特別關注這件事。
楊先生一貫支持中國派出學生、學者出國留學和研究。
20世紀80年代,一些人對派出國表達了不同的意見。 當一位官員詢問他的意見時,他回答說我會出國,永遠不會回來。 我不能反對別人出國。 現在是我和李政道的接班人的問題了。
楊先生以其獨立的科學見解,在很多方面為中國提出了有益的建議。 例如,1980年,他提出中國應該發展自由電子激光器(FEL)。 20世紀90年代,他寫信給中國有關部門,要求中國研制X波段FEL,可用于蛋白質鍵分析等,并動員他的學生、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余立華提供具體幫助。 。
1983年,他提出要關注液晶理論的進展。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提出中國物理學家應該投資冷原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EC)。 當時沒想到,兩個諾貝爾獎也隨之而來。 幸運的是,由于接受了他的建議,我國涌現了一批優秀的物理學家。
返回清華大學
20世紀90年代中期,楊先生轉移注意力,關注清華大學物理學的發展。 清華大學放眼世界,要建設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這與楊先生的清華大學非常契合。
清華大學成立高級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并由楊先生擔任主任。 清華大學興建三棟住宅樓,楊振寧先生、林家橋先生回國居住。 從此,楊先生加入了清華大學,并為履行對清華大學的畢生承諾而努力奮斗。 他親自培養博士生,給大學生講授基礎物理,并邀請世界一流學者來中心講學。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捐款。 中心成立初期,楊先生代表家人向中心捐贈了100萬美元現金。 他的幾乎大部分積蓄,包括他的諾貝爾獎,都捐給了該中心。 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25年前,這些錢在中國能買什么樣的房子。 隨后,楊先生通過多種渠道為該中心籌集了超過1500萬美元的資金。 他請求美國西蒙斯捐款為該中心建造一座專家樓。 他還將國家的年薪全部捐給清華大學,并到香港中文大學講學以貼補家用。
楊振寧先生明年將滿百歲。 作為二十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深受國際同行的尊敬和贊譽。 他熱愛中國,默默做出了杰出貢獻。 這是一個普遍接受的事實。 然而,在中國這片他一生熱愛的土地上,一些人卻不斷散布謠言,甚至謾罵他。 對付一些不敢署名的網絡流氓,只有法律手段才能揭穿他們的面目。 為了澄清一些不明真相的網友,我只是耐心地列出我所知道的事實。
網絡上對楊先生的攻擊性言論很容易混淆,部分原因在于他為什么不早點回國,等老了再回國退休。
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往往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 個人有個人的環境條件,只是熱愛祖國。 楊先生在國外為祖國做了在國內做不到的事情,發揮了重大作用。 不然你可以問問這些網友,你爺爺為什么不加入紅軍、八路軍呢?
據我所知,很多浴血奮戰的革命老戰士的后代都非常尊敬楊先生,因為他們受前人的影響,懂得是非。
還有人以鄧稼先先生為例。 事實上,當年在清華園,楊先生和鄧先生的父親都是清華教授,楊振寧和鄧稼先都曾就讀于崇德中學。 他們成為了好朋友,并保持了終生的友誼。 1947年起,國民政府不再支持留學生。 當時楊先生就職于芝加哥大學,他也支持鄧先生完成學業。 馮友蘭先生曾經在美國教育過他的兒子這件事,馮先生的明信片就是佐證。
楊振寧兄弟(左、右)和鄧稼先(中)1949年在芝加哥大學,資料來源
文化大革命期間,鄧稼先先生受到孤立。 楊先生會見了周總理并要求會見鄧稼先。 在周總理的指示下,鄧被釋放并抵達北京。 正如鄧稼先夫婦所說,他是被秘密得救的。
得知鄧先生患有癌癥后,楊先生多次向美國國務院申請購買尚未正式批準銷售的抗癌藥物,并托人帶到鄧家。
至于楊先生回到清華前后對國家的貢獻,上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我深感我國有些人還沒有消除洋奴思想。 有些人像霍金一樣崇拜英國人(雖然做出了貢獻),卻百般攻擊中華民族的驕傲之子。 實在令人費解。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網上攻擊楊先生的人一般有三類:一些極端的“女權主義者”,他們以國家歡迎楊先生回國為由,掩蓋自己政治上的挫敗感,并以此為借口。表達不滿的借口。 不滿意; 一類是互聯網巨魔。 比如有人在網上指責楊某為何不早點回國,但他本人卻千方百計聯系楊某出國。 他沒有返回中國世界最偉大物理學家,但他指責楊先生沒有早點返回。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攻擊源自美國。 當我國大力吸引外國華人學者回國時,其動機是不言而喻的。
一些網絡流氓編造謊言、謠言。 有的謊言甚至還涉及楊先生的孫女。 經過一番調查,謊言出現時,楊某的孫女才8歲。 造謠者無恥。 對于這樣的人,應該依法追究責任。
在楊對中國巨額投資建設超高能加速器提出反對意見后,學術界很少有人對他進行辯論。 然而,一些海軍似乎以其他方式攻擊楊先生。
作為高能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楊先生很早就預見到高能物理不再是朝陽科學。 高能物理不再是靠斥巨資建造高能加速器來主導。
原高能所所長、我國加速器行業奠基人之一的方守賢院士(已故)做出了榜樣。 他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因此主張將單環加速器發展為雙環,即增加亮度而不是增加能量。 他還對上海光源和散裂中子源(陳和生院士領導)給予了高度重視。 在他去世前的幾年里,他主要致力于使用小型質子加速器來治療癌癥。 這些都屬于高能物理與國民經濟、技術相結合的方向。 事實上,方先生的成就表明,高能物理如果能與國家的技術和經濟需求緊密結合,還是有很大用處的。
楊先生提出的自由電子激光器(FEL)也是一種具有實際用途的加速器。 楊先生只是告誡我們,隨著物理學發展到今天,有一個新的、廣闊的世界可以創造,而不是花幾百億去造一些沒什么用的東西。 日本決定不建造超高能加速器就是一個例子,而美國早已取消了成本低于支出的項目。 兩彈一星的英雄之一王淦昌先生,一生努力倡導宇宙射線的發展,積累數據,耐心等待來自外太空的來訪者。 超高能粒子的發現并不昂貴,但物理必須運用到極致。 這確實是一個好建議。 (知識分子2016年文章:)
有些外國人不動員本國多做事,甚至說“中國有錢,讓他們做吧”。 他們真的把我們當傻子了。 楊先生敞開心扉,為國家著想世界最偉大物理學家,真誠地貢獻自己的意見,卻遭到了一些噴子的側面攻擊。 有趣的是,海軍中,有的人千方百計出國,有的人已經在海外,再也沒有回來。
至于楊先生和翁帆的婚姻,那是他們自己的事,外人無權干涉。 人是有感情的。 這已被多年證明。 跟別人有什么關系? 有些人津津有味地談論徐志摩搶別人的妻子,但他們卻裝出正人君子的樣子攻擊楊先生。 稍微了解一點事實的人都知道,翁帆對楊先生非常照顧。 楊先生身患多種重病。 如果沒有翁帆,他很難生存。 她對這位國際科學巨星的關心和幫助值得尊重。
楊先生多次說過,當他離開中國時,中國的貧困和落后是我們這一代人難以想象的。 他事業有成,盡心盡力為祖國做貢獻,并定居在他心中的天堂清華大學。 年近百歲的他仍然默默地為祖國做出貢獻。
我們由衷地尊敬楊先生,鄙視那些網絡流氓。
楊振寧先生近照(資料圖)
聚苯乙烯
雖然我已經退休了,但我的研究興趣并沒有減少。 我寫這篇文章只是為了表達一個中國物理學家對楊先生的敬意。 對于這位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子,我覺得如果輿論被網絡流氓主導,那將是社會的悲劇。
另外,我的文化程度不如楊辰寧先生。 如果出現對我的匿名攻擊,我一定會委托律師依法(包括民法典第234條)追究相關網站和網絡流氓的責任。
制作編輯|盧卡斯
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