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對群信噪比畸變的研究已有很長歷史,群信噪比畸變的本質是由于訊號的傳輸速率(波前速率)和包絡的傳播速率(群速率)不相等。當群速率大于波前速率時,訊號包絡表現為后向畸變;反之,當群速率小于波前速率時(負群速率),訊號包絡表現為前向畸變。早在1914年,等提出波前速率是訊號的傳輸速度,但是仍然等于光速。1960年光的色散是誰發(fā)現的,提出群速率并非始終是信息的傳播速率,因而群速率的超光速現象符合相對論。2006年,G.Ding等人利用人工電磁媒質的反常色散區(qū),仿真觀察到訊號的負群速效應。2013年,D.Ye首次數學觀測到負群速率效應。2015年,D.Ye首次數學否認波前速率是訊號的傳輸速率,但是通過負群速率的前向畸變和正群速率的后向畸變論證包絡畸變的本質。上述工作,闡明色散補償的關鍵在于獲得反常色散。Dmde-色散模型似乎存在反常色散區(qū)域,但因為-關系的約束,使其帶寬較窄并伴隨較大耗損。為此,人工電磁媒質在色散補償領域的應用遭到一定限制。而理想non-器件具有在全頻帶顯存在反常色散的特性,因而它被廣泛應用到天線和人工電磁媒質的色散補償。
自1920年,J.提出non-器件的概念以來,早已發(fā)展出多種方式的non-器件。諸如:1953年,J.G.首次借助晶體管實現接地型non-器件;1957年,A.I.Larky等借助二極管實現電壓反轉型non-器件;1972年,A.借助差分輸入、單端輸出的三端口網路實現浮地型non-器件。實現non-器件的方式都是基于負阻抗變換器,借助晶體管構造反饋回路,在輸出端實現等效的負阻抗。借助non-器件補償色散畸變仍然是研究熱點。例如:2009年,S.E.-Fort等人借助食電容抵消電小天線自身阻抗的檢波值,實現工作帶寬的偏壓和雜訊的提升;2014年,借助non-器件對傳輸訊號在人工介電媒質中的反射波進行補償。在光纖通訊領域已有多種手段進行群信噪比畸變補償,如色散補償光纖、啁啾光纖光柵等等。這種方式的本質都是借助反常色散獲得超前群信噪比效應因而抵消正常色散的落后群信噪比效應。但是在微波領域,并沒有挺好的形式來實現訊號包絡畸變的色散補償,成熟的技術有數字補償。除了是由于自然媒質的反常色散帶幾乎處于光學頻段,而且很難利用人工電磁煤質獲得較寬反常色散區(qū)域的現實;同時,又由于non-器件的電路結構限制其只能并聯(lián)接入電路光的色散是誰發(fā)現的,借助non-器件進行色散補償的方式一直逗留在對反射波進行色散補償的層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