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識關聯強度不同
初中物理研究的問題相對獨立,而高中物理則有知識體系。 以人教課本為例,第一學期學習的內容:第一章,運動的描述,第二章,勻速直線運動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第四章,運動與力的關系,這四章章節構成了一個動態系統。 第一章和第二章從運動學的角度研究物體的運動規律,找出物體運動狀態——加速度的變化規律。 第 3 章討論力的知識并為動力學做好準備。 第4章進一步從力學角度解釋了運動狀態(加速度)變化的原因。
2、知識學習深度不同
初中物理只介紹一些比較簡單的知識,而高中物理則側重于更深入的研究。 例如,在物體的運動中,初中只介紹了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而高中則對速度的概念描述得更深入。 速度是矢量,速度的變化必然導致加速度,而加速度又可以分為加速和減速。 另一個例子是摩擦力。 在高中,僅僅確定其方向是一個困難。 “摩擦總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 首先,我們需要區分它是相對于哪個表面的。 其次,我們需要利用運動學的知識來判斷相對運動的方向或相對運動的趨勢。 然后我們就可以找出摩擦力的方向。 在一些問題中,我們需要利用動力學知識來確定方向。 綜上所述。 例如:水平面上有一個物體B,其上有一個物體A。 現在用一個水平力F來拉動物體B,它們只是在水平面上以勻速直線運動。 求A、B之間的摩擦力。 分析:物體A做勻速直線運動,并受力平衡。 不受水平方向力的影響,因此A、B之間的摩擦力為零。
3、問題分析準確度不同
初中物理側重于定性分析,高中物理側重于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更困難,當然也更精確。 比如關于摩擦力,初中只教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很容易理解。 高中時需要分析計算摩擦力的大小,而靜摩擦力的大小一般是由物體的狀態決定的。
二、初高中物理學習差距的原因
進入高中后,新生普遍感覺物理很難學。 基于上述初高中物理知識結構特點的差異,經過分析,造成這種學習跨度的主要原因如下:
1、從定性到定量的跨越
初中物理教學注重對許多物理問題的定性分析。 即使是定量計算通常也相對簡單。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大多數物理問題不僅需要定性分析,還需要大量相當復雜的定量計算。 學生們對這種從定性到定量的飛躍感到不舒服。
2、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跨越
初中物理教學基本上以形象思維為主。 它以生動的自然現象和直觀的實驗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形象思維獲取知識。 初中物理的大部分問題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進入高中后,物理教學從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 比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靜摩擦力的方向、瞬時速度、物體受力的分析、力的合成與分解等,都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思維能力。 從學生的認知過程來看,從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是認知能力的一大飛躍。
3、從單一因素的簡單邏輯思維到
多因素復雜邏輯思維的飛躍
高中新生剛學物理時一般不知道如何解題高中物理讀數,或者胡編公式,盲目做。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更復雜的邏輯思維能力。 不善于判斷和推理,無法聯想,缺乏分析、總結、演繹的能力。 在這一點上,學生之間也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
4、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飛躍
利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并不突出,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它已成為處理各種實際問題的重要手段。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高中物理中的向量概念和運算對于初中生來說是非常陌生和困難的。 這個概念的確立并掌握其運作需要一個過程。
5、學習方法的飛躍
初中學生更習慣于老師傳授知識,而高中物理學習在相當程度上要求學生獨立或在老師的指導下獲取知識高中物理讀數,包括預習、獨立觀察和總結實驗、系統閱讀等。 教材和知識的組織等。此外,理解和記憶在高中物理學習中也越來越重要。 許多學生還需要一個適應這種學習方法變化的過程。
過往亮點
如果您覺得對您有幫助,請點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