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于2014年秋季入學新生實行新高考方案,浙江省試點方案突出高考改革與普通高中課程建設、高校教學改革的緊密結合,錄取辦法得到有效實施。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與新高考方案相配套,旨在推動學校特色化、多元化發展,轉變教育模式,將高中必修、選修學分調整為96學分、48學分。對如何開展物理選修課,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實踐。
1 新高考背景下的物理基礎課程建設
1.1 基于物理性質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物理學中,每一個概念的建立,每一個定律的發現都有堅實的實驗基礎。實驗在物理學的發展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推動力,幾乎所有偉大的科學家都是實驗大師。物理實驗課程應設計和實施實驗探索計劃,運用各種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分析和處理信息,并對實驗探索過程進行評價和反思。
物理學是一門嚴謹的理論科學,以經驗事實為基礎,構建理想模型,應用數學和計算機模擬工具,通過科學推理和論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引領人類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對自然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推動了科技進步,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物理選修課應以知識和能力的拓展為出發點,建設延伸課程和研究課程。
物理學是一門應用范圍廣泛的基礎科學,物理學與生活、生產和現代科技密切相關,物理學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物理課程應緊密聯系社會、生產、生活和現代科技。
綜上所述,物理選修課程要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課程結構注重共性基礎,充分體現選擇性,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課程內容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課程實施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課程評價更新評價理念,以原有基礎上的發展作為評價依據。
1.2 基于學校的發展定位
我校是全縣師資力量最強、生源最集中的學校,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為目標,通過課程的頂層設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科建設為抓手,以學科建設為抓手,以學科教育為學生自覺成長鋪路。構建自覺課程,讓學生駛入自主發展的快車道,打造自覺課堂,深化課堂改革,構建師生發展的生命場。激活學生自主發展的欲望,搭建學生自主發展的階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 新高考背景下物理課程體系的構建
2.1 物理學科建設目標
總體目標是提高學生核心體育素養,開發面向學生發展的課程,課程將創新人才培養、未來能力需求、大學專業和職業定位融為一體。設計理念:使學生掌握終身發展和應對社會挑戰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方法。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獨立合作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遵循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掌握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系。
2.2 物理課程體系
物理課程建設可以激發學生自主發展的欲望,為學生自主發展搭建階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因此,知識擴展課程應多元化,職業技能課程應專業化,興趣特長課程應個性化,社會實踐課程應課程化,研究課程應項目化。物理選修課程設計具有系統性、邏輯性、層次性、遞進性,滿足學生選課的結構性、方向性和個性化選擇。
物理學習以物理知識、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探索興趣為基礎,物理課程體系分為基礎課程、延伸課程和研究課程三個層次。
基礎課——面向全體學生,側重學科核心知識和思維方法。通過校本基礎課的實施,激發物理學習興趣,突出社會、生產、生活和現代技術中物理現象。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領悟物理知識和規律,形成學習和探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延伸課程——學生可自主選擇。一是要注重物理、人文等科學知識的交叉與拓展;二是向大學延伸,開設大學預科課程、物理競賽課程、大學AP課程;三是引進國外對高中物理課程進行二次開發;四是校企合作引入專業技能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為學生特長、專業化發展奠定基礎;基礎課程的拓展與延伸網校頭條,要強化物理知識形成過程與轉移應用過程以及滲透于課程內容中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教育,提升建構與探究物理知識與方法的能力。
研究類課程——針對具有學術潛力的學生,適合部分在物理學領域具有一定優勢和成就的學生進行針對性學習。注重研究水平和創新意識,搭建拔尖人才成長平臺,提升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從生產、生活和現代科學技術中的問題出發,突出物理思想和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應用,及時吸收現代物理學發展的新成果,深化對科學、技術和社會關系的認識。
物理選修課教材開發方式有四種:一是學科組自主開發選修課;二是與企業聯合開發選修課;三是與高校教師聯合開發選修課;四是與姊妹學校聯合開發選修課。開發以六大要素為抓手,物理學習強化物理知識建構、方法內化、探究能力培養、科學人文素養提升;在學習能力提升上,以知識與經驗、策略與反思、意志與進步、實踐與活動、協作與交流、批判與創新為抓手,構建選修課體系,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升。
多方面、多層次的立體化課程結構體系,充分體現“結構多樣、尊重選擇、激發潛能、差異發展”的特點,使學生在物理概念、實驗探究能力、科學思維、科學態度、責任感等核心體育素養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2.3 具有特色的物理選修課
學校的教育資源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需求,企業、社區、家庭將成為學校教育的支撐力量。在四大選修課程體系中,如表1所示,職業技能課程開發的難度在于學校規模大,能充分利用本土企業提供的該領域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技術、設備、人才和文化資源,我校物理學科與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業建立了緊密聯系(如浙江銀河三家企業共同打造了多層次、可選的機械工程與電子工程課程群,在“一級”選修課程的基礎上,以課題組形式開設項目課程(二級課程),通過任務驅動的學生項目學習,探索難度更大的專業知識,從而形成兩級梯度課程——通識選修課程和高層次研究項目課程。
3.物理選修課的實施
3.1 物理選修課的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水平
知識擴展類中的能力培養和專題研究類課程按內容難易程度分三個年級安排;專業技能類課程由學生自主選修高中物理必修選修,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級;研究類課程從高一第二學期開始;興趣特長類課程、社會實踐類課程分別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級,教學內容要突出選擇性。從研究出發,整合基礎性與延伸性教學內容,豐富和深化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3.2 建設專用實驗室,提高選修課教學質量
學校物理專業課程群建設需要實驗支撐高中物理必修選修,新高考要求學校把一切資源配置在學生發展周圍,物理專業實驗室建設以提高學生實驗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為目標,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以提高物理選修課教學質量為抓手,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我校有4個專用實驗室對應12門選修課,如表2所示。
3.3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深化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打造高效課堂。為適應新高考,深化課程改革,高中實行必修課分層編班、選修課分類編班的教學模式,探索行政班與教學班并存的管理模式。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互聯網+”課堂讓互聯網與高中物理教學深度融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形成師生、生生與生、人(文)之間多維度、深度動態的課堂。形成“問題驅動、學生主導、教師引導、多方位互動”的高效物理課堂教學模式。構建高效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策略與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3.4 構建基于學習的物理教學過程發展性評價體系
隨著新高考的不斷推進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應努力構建注重過程與發展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從學生的視角審視教學過程,關注全景式教學過程。針對教學課堂中學生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潛力等差異性,運用個別差異評價方法,在原有基礎上評價學生的發展增量,構建個性化的科學素養評價方法。把評價過程與教學過程融為一體,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反饋、激勵和改進功能,讓評價為師生提供有效的教學與學習信息,成為師生改進教學與學習的有效手段,成為師生體驗成功的載體,激活師生發展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