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
(1)現狀與特點:《機械效率》是天津科??技出版社八年級數學教材第9章《機械與人》第5節。 本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什么是機械效率”和“機械效率總是恒定的嗎?” 它不僅是上述功知識的延伸,更是功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廣泛應用。 機械效率對中學生今后參與社會實踐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了解機械效率,能用相關公式進行簡單估算。
(3)知道機械效率永遠大于1,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常用方法和重要性。
2.工藝與技巧
(1)通過探究拉力的直接作用和動滑輪對拉力的作用,理解和感受化學概念。
(2) 通過實驗和討論,你知道機械效率總是恒定的嗎?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讓中學生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2)使中學生尊重實驗事實,樹立學習機械效率的自信心。
(3)了解提高效率的現實意義,進而提高節能意識。
(三)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有用的工作、額外的工作、總的工作,了解機械效率。 感覺有用功、附加功和總功是建立機械效率所必需的成為焦點; 機械效率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必須成為重點。
2.難點:機械效率。 由于涉及面廣、內容具體,中學生很難掌握比例法定義的化學量,從而導致困難。
(4)課時安排:第一節課,通過活動完成第一段,即機械效率; 第二節課,通過探索完成第二段,機械效率是否始終不變?
2.教法與學法
“教無定法,得法最重要。” 班主任根據自己對教材、教學條件和中學生情況的了解,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 精心設計實驗,讓中學生通過活動理解概念。 班主任講解感受的概念,通過實驗數據的對比討論,理解概念。 具體教學過程中涉及的主要方法有:實驗探究、討論、講解,但實驗探究是主要方法。
三、口語教學法
授課以實驗探索為主,多媒體授課為輔。
四、學業情況分析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功的基本知識,這是本節學習的認知基礎。 八年級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物理計算能力,但具體的思維能力還不成熟。
五、談談設計思路
1、教學設計:本課教學設計過程中機械效率教學視頻難點,既要利用中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實驗能力,又要考慮到中學生需要用具體的東西來幫助的情況他們的想法。 因此,在第一課中,我們從實驗探究入手,讓中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問題,自然而然地引出總功、額外功和有用功三個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由此,介紹機械效率和機械效率的計算技巧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二節課進行實驗探討“同一臺機器的效率是否恒定”的問題,讓中學生知道任何一臺機器的效率都有一個范圍,讓中學生理解影響機器效率的原因及提高機器效率的方法。
2.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本課有兩個重點,一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另一個是機械效率。 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突出方法是:先讓中學生從實驗中感受感悟,然后班主任講解理解,再通過案例分析達到理解和應用。 在機械效率方面,結合實例分析進行介紹機械效率教學視頻難點,并通??過班主任講解和中學生評價討論,突出重點。
機械效率的難點,針對其難點的原因,首先讓中學生充分理解和理解相關的數學量,然后通過實例分析、實驗數據估算和討論分析,幫助中學生思考; 初步了解機械效率,最后通過實例和習題鞏固機械效率知識,從而達到了解機械效率應用的層次。
六、教學過程
1.新課推導:班主任直接介紹,“現代社會是效率的社會,效率無處不在,我們用機器的時候,也要講效率,什么是機器的效率?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了解這個問題。”
2.要學習的新課程:
第一課
⑴探究圖9-29中的實驗:①用彈簧測力計將吊鉤以恒定的速度升到一定高度,估計拉力所做的功。 ②用彈簧測力計,用動滑輪將同一個吊鉤以勻速提升到同一高度,估計拉力所做的功。
⑵教師講解:引導中學生分析兩種拉力所完成的功的優缺點,進而引出并解釋什么叫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3)閱讀體會:班主任講解完以上概念后,留出一定時間讓中學生閱讀相關教材,感受和理解有用功、總功、額外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⑷ 引導講解:班主任通過對中學生的理解,對中學生進行分析和引導,讓中學生明白有用的功占總功的比重越大,人的希望越大,進而推導出機械問題效率。 然后黑板講解機械效率的概念和所用公式的相關解釋,讓中學生初步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
⑷實例分析:借助教材P182中的實例,讓中學生分析什么是有用功和總功,計算機械效率,達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二等艙
⑴ 指導中學生備考機械效率,推導“機械效率永遠不變嗎?”
⑵實驗探索:引導中學生討論實驗方案,讓中學生提出不同的實驗方案。 然后進行分析比較,用“控制變量法”(做同樣的額外工作,做不同的有用工作)選出最佳方案,將實驗數據填入教材P183的表格中。
⑶發現新的疑點:要求中學生在上述探索活動中計算滑輪架的機械效率。 這時候,中學生難免會形成疑惑:“為什么用同一個滑輪架做實驗,結果卻不一樣呢?”
⑷ 討論與指責:由于成績的差異必然引起中學生的疑慮和好奇,此時班主任要及時引導,分析造成成績不同的原因。 中學生自然會得出機械效率不固定的推論,進而提出“如何提高機械效率”的問題讓中學生討論。
⑸教師點評:整理中學生的答案,講解提高機械效率的常用方法及其實際意義。
3、課堂總結:班主任用板書再次指出本節重點知識點,使中學生對本節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掌握。
4. 家庭作業:
1.閱讀教材,加深概念理解。
2.嘗試解決作業。
七、口語教學評價
化學是一門基于觀察和實驗的科學。 化學班主任有責任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讓中學生盡量多做實驗,這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在實驗室上這門課可以讓中學生保持興奮的狀態。 在自我修養的環境中,中學生可以愉快地實驗、討論、總結。 為中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8.黑板設計
第 5 節機械效率
一、什么是機械效率
(一 1. 有用功:W = G h
2.總功:W總=F?S
3.額外功:克服摩擦力和機器自重所做的功
4. W total = W + W extra
(2)機械效率
1.定義:有用功與總功之比稱為機械效率
2、公式:η=有用W/總W×100%
3、說明:機械效率沒有單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η<1
4.例子
2、機械效率是否始終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