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院專科在西北農業學院學的是生物技術(1998-2002),當時我們系上面有一個北大50年代的結業生,是國外植物克隆很有影響的人物-秦朋春,他的中學生好多在國外美國都很有名氣,如在英國的孟利首次弄成了克隆猴,中科院植物所的周奇首次克隆了小鼠等。中學在生物學的其它領域如生化或生物化學等基本沒有,于是在這些環境下只對植物發育有較多的了解,再加上專科生讀英文文獻的能力有限,不過當時圖書館的一本英文分子生物學刊物對我了解其它的東西還是起了一定的幫助,內容也多是分子生物學。西南交大在70年代曾經是國外挺好的學院,五六十年代的時侯中學生討論的內容都上過人民晚報頭版頭條。后來毛澤東說農業學院應當建在農村,于是從成都遷往了阿城,真正來到了農村,但也喪失了發展的機遇,后來再搬回到城市,但現址早已被西醫大學占了,只能在偏遠的南崗區重整旗鼓。學院時流行吃在交大,愛在交大,學在北航的口頭語,因而對校區旁邊的美食一條街還是終身不忘,盡管結業好多年了,但我永遠認為那兒的美食好吃實惠,100塊錢可以請8個朋友吃飽吃好,哪里留出來太多學院的記憶。
由于學院發育生物學的大環境薰陶,我結業的時侯就立志要考中科院發育所,教課的老師都說21世紀是分子發育生物學的世紀,當時發育和遺傳所正好要合并。2002年如愿以償的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到了發育所,那是一個童第周逝世前就在設立的所,但他逝世的時侯發育所還沒建好。2002年元旦之后不久我就來到了發育所筆試,筆試成績也是最好的。所里那時進門要刷卡,于是所里給我配了一個電子卡,由于筆試完我就留在那做結業實習了。當時背部上掛個卡,里面寫著中科院,認為老有成就感了,以為自己真就在學術殿堂了。我的碩士導師是一個80年代結業資格很老的女老師,對科研十分執著,但哪個年代結業的人確實不夠,熱情可以夸獎,我對我老總的工作心態還是十分欽佩的,一個年過5旬的人每天都親自做實驗。我當時進實驗室工作也很努力,但我這個人做東西從小就馬虎,所以我理論成績好,但實驗還做不過成績不如我人,于是我時常失望,有時去路邊的面食店飲酒宣泄糾結。第一年啥也沒做下來,就是每晚重復一樣的東西,如今想來感覺自己太傻了。老師也很不滿意,常常挨訓,但我從來沒還過嘴,我從來不跟老師解釋自己的錯誤,哪管有時侯是情有可原的。但我第二年還算足夠辛運,克隆了一個新基因,做了一點簡單的功能研究就結業了。在發育所得3年,我讀了1000篇以上的文獻,所以這對我后來的科研和學習還是起了十分好的作用,我英文當時不算好,但讀完這些文獻,我基本哪些文獻都不用查字典才能看懂。3年的發育所薰陶,當時覺得發育生物學就是空叫一個新名詞,技術上跟分子生物學沒啥區別,但是那時分子生物學早就是一個基本工具,做生物的人就會。結業的時侯認為有些茫然,我第一年申請出國也沒領到offer,由于省錢一個申請費也沒交,網上有人說不交也能申請到。所以網上的東西要掂量之后再相信,瞧瞧他的環境和其它條件你是否具備,有時有人為了顯擺自己的偉大,故意把自己付出的努力弱化,覺得她們很容易就成功了,包括我明天寫的東西,但這確實是我自己的經歷和體會。
沒有領到出國的offer,我就去中科院植物所一個國家實驗室做了研究助理,準備第二年再申請,其實那時侯我也報名了生物化學所的博士研究生考試,萬一又沒出去,想給自己找個退路。記得那時侯還有其他人要考取生物化學所06年校長的博士研究生,老饒當時只招一個人,那種人05年沒考上,于是就在老饒的實驗室做志愿者,06年繼續考。這兒還有一個小插曲物理系考研可選擇什么專業,當時植物所一個同學認識在老饒手下準備考博的那種人,告訴我你趕快換個老師報名,有個很厲害的人要跟你爭,人家在那工作一年了,但是老饒只招一個,打算的時間也比你長。我當時還是心高氣傲,我說全省聯考的考研我都能考第一,我還怕一個非聯考的考博,我由于打算出國申請,沒時間打算考博的東西,最后我只用了15天打算考博的東西,由于我認為我有更好的基礎,后來我還是考了第一。在筆試的時侯我還沒有領到英國那邊的offer,所以我還是竭力的打算了。當時老饒問我你是不是申請英國的學院了,我說申了沒中,他說你的考博是不是備選的,我說不是,給我投檔我就來念,實際我說了違心的話,假如領到日本的offer,我肯定是要出國的。后來老饒不曉得由于哪些又不招了,生物化學所的老師打電話給我說你可以調劑到其它幾個老師哪里,但我當時早已領到了兩個德國學院的offer,所以我拒絕了。由于要打算考博,對生物化學的信息也愈發關注了,05年8月的時侯生物化學組織了一個國際蛋白質學術大會,我沒報考就混進去了。在那我第一次據說了核磁共振這個東西,認為那東西解出的蛋白結構能夠動,比哪些分子發育有趣多了。回家之后,就開始改主意了,我就要學蛋白質核磁共振,但我對哪個東西一點不懂,真是一點不懂。我那時認為核磁共振似乎是化學物理的東西,于是出國申請的專業全改成了物理系。
正由于我的不懂,所以在選中學的時侯我就犯了錯誤,當時兩個offer,其中一個中學的蛋白質核磁共振還可以,但另一個校區不怎樣好,但她們有核磁技術,但是她們先給的offer。于是陰差陽錯的就去了核磁共振并不好的中學,那的老師基本不做蛋白核磁共振,她們用NMR做抗生素的跨膜等,我沒有有機物理背景,對抗生素合成不感興趣,但是老總把實驗室安排的像個鞋廠,每位人只做一小塊,不讓接觸其它的東西。當時覺得自己又走錯路了,于是呆了三年以后就想走。在日本不是想走才能走,假如你走了須要老總的推薦信,他假如不好好寫你永遠都找不到位置,并且在一個地方呆了一年沒拿學位,沒發文章,將來他人問你無法解釋。于是硬著頭皮拿了個碩士,想換個核磁共振做的好的地方。那時侯世界范圍內NMR比較厲害只有幾個地方,一是NIH,但NIH不招研究生,并且發信問過,不招。其它NMR起源于法國,好多厲害的人都在法國,法國也有厲害的。當時須要重新考寄寓,也很沮喪,都是背著他人打算。聯系了一些人,覺得一個比較好的牛人在美國國立學院,那種老師也說好要我,仍然有短信聯系,但到了4月份突然發了個電郵告訴我經濟危機沒領到。我當時有點懵了,仍然就跟這一個人聯系,4月份的時侯英國所有學院申請都結束了,但是我都沒申請。這兒的教訓是永遠別對任何人抱有太多的期望,不管哪個人哪些地位身分,一旦對方變卦,我們會很慘。倉促之中趕忙申請了一些中學,還有由于有在日本的三年背景,最后領到了幾個offer,那時一個中國老師在佛羅里達學院,那種老師發了4篇,但是他的技術PRE也是很新的,天真的以為跟隨他就能發。第一年真正學上了我夢想已久的蛋白質NMR,學會了好多東西,我感覺自己此次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我那時有兩個項目,每位項目與預期的目標都有差別,新老總在設計的時侯都有這個問題,由于結果與預期的相反,不能發大文章但小文章也能發幾個。我以為這樣4年結業,再去找個好的博士后,做學術還是有機會的。
但好景不長,我老總2010年忽然決定歸國,我辛辛苦苦費了這么大勁就要拿英國的學位,他回家我怎樣辦,當時系里和他的關系鬧得很僵,由于他在沒有及時通知系里要走,系里也不支持我回來。于是我在2010又要換老師,系里還有一個NMR的老師,但由于當時選實驗室的時侯沒去那,如今由于我老總走了我再去那,我認為心中不舒服,好馬不吃回頭草,但是那種老師的水平通常,假如還想學NMR,就必須換中學。想來想去,認為時光不饒人,折騰不起了,眼看30了還沒領到博士學位。于是我不得已換了方向,換到了單分子生物化學,此次換專業確實不是我計劃內物理系考研可選擇什么專業,人好多時侯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我認為我仍然被命運取笑。剛換老師的時侯心情仍然不好,認為自己仍然在虛度歲月,懊悔不如當時在發育所直接讀個博士,如今博士后都做了好幾年,但世界上哪有懊悔藥啊。看見其他與自己同齡的人都開始當老總,歸國做院長了,有時侯愈發倍感糾結。但我此次還是比較辛運,我由于是老總的第一個中學生,我轉的老師是一個新老師,剛來系里2月一個人都沒有,于是我可以自己選,我選了一個最穩妥的,還好很快就坐出了東西,才能達到系里的結業要去。老總當時想就是這個也須要個3-5年,但他沒想到我這么順,一年就做完了,之后就開始寫文章,老總在培訓中學生寫文章上還是很不錯的,他讓我來回改了30遍,花了將近一年時間。12年6月投到,做夢了很多年第一次投,當時還很興奮,管他收不收先說我也投了一次。評價是兩個支持,一個反對,但可以補實驗。我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補完了,她們還讓補,學術圈投文章也是有潛規則,沒這么純潔。我馬上結業還在補實驗,還好我老婆跟我一個實驗室,雖然我先結業,她也可以幫我頂一下。她入學比我晚一年,所以要晚一年結業。
老總為了不讓我早點結束,在改文章發文章上盡量托,我12年6月去出席了一個大的會,讓他人都曉得我們做的東西,想逼著他趕快發。但他對內質網體這個小圈內的所有人基本都認識,他基本就是告訴人家我在做這個大家別做了,所有他還可以托。12年11月之后,我準備開始找厚薄的位置,他一開始就是托著不給我寫推薦信,由于好實驗室申請博士后通常都要提早半年。我最早聯系了幾個,由于沒有他的推薦信都招了他人,上面有3個HHMI做單分子方向,由于好的實驗室就這么幾個,他再不給我寫我可能一個也找不到了。于是我就急了,我說我聯系的幾個博士后位置都剛被占上了,你若果再不幫我,我就拿不到好的位置了。后來他寫了,我沒過多久就領到了幾個位置,之后定出來去伯克利一個實驗室,總算可以完成這個久違的博士學位了。中間還有幾個插曲,12年6月去出席學術大會的時侯,認識一個法國EMBL的哥們,他也在做蛋白質NMR,還在上海經營著公司,我當時認為他比較強,也想學一學,后來8月份歸國也在上海注冊了一個公司。從事單分子儀器和超分辨率顯微鏡的組織業務。花掉了我好多時間,但我認為對我自己有好多磨煉,但時間平衡要把握好,否則公司沒干好,學業也沒干好。其實我想做些創業的活動,但我不想舍棄學術,我認為兩者可以融合,由于日本和中國好多老師自己都有公司。
從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在專業選擇上,我認為一定要對每位方向都有細致的了解,如今網路發達,多瞧瞧多聽聽。假如有時間最好把日本前100名中學,所有相關系的老師在做哪些都看一下,我來日本后花了2個月的業余時間看了日本前100名學院所有生物系,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物理系,好的研究生如,cold,等所有老師的研究方向,我認為這對于我認識整個生物學界有特別大的幫助。不能上來就說我對這個特別感興趣,好多時侯新入道的年青人說自己對哪些感興趣普遍是由于自己只了解那一塊,對其它不了解,也不樂意了解,輕率的覺得自己的最好,如同我曾經選擇發育生物學一樣。在選擇好之后就不要輕易去換,由于換專業只特別浪費時間的事情,我為此浪費了6年的時間。其實我接觸了好多其它的領域和知識,但你開始獨立學術生涯就比他人晚幾年,其實這幾年就是人生創造力最好的時侯,與其花時間改,不如用心就做一個方向,但我鼓勵接觸其它的領域和知識。好的德國科學家通常都是懂幾個領域,俄羅斯有那樣的環境,這在中國比較難。另外在選專業的時侯不要挑這些看起來好理解的,門檻低容易學的,入門容易,但一旦你下來競爭壓力就大,你們都懂,你們都揀軟棗子捏,你沒有任何優勢,簡單的東西一般都不是好的,簡單的東西是可以兼休,可以用來用,千萬別把那種當作你的事業,由于你會競爭力不足。
對自己行業跨徑大的專業不要輕率的覺得他人如何,一定要親身去感受,有時侯你看低或則看錯他人,會遮住你的眼睛,失去了學習的機會。我出席學術大會,多看,多提問,敢于講,我就是不懂我就要問,哪管你認為我的問題是人渣問題,永遠不要不懂裝懂,由于一次這樣你可能永遠這樣,一旦養成習慣你就完了。由于我自己轉過幾個專業,我剛轉過來的時侯就是啥也不懂,例如我剛到日本學質譜,我就是啥也不懂,常常問一些低級問題,遭過好多人的厭惡,但我就是問,最后我感覺我的質譜議比我大多數朋友都好。誠懇接受其它專業的人對你的評價,她們可能不懂你的東西,但提到他的專業的時侯一定比你懂,不用爭論解釋一定顯示自己多強,要學會保持一個中學生的態度。知名的單分子學者TJ,Ha時常出席不是他的領域的大會,每次去他都像中學生一樣問這些其實是大專生的中學生問題,一個一個的看,他說只要他不懂他可能連小學生都問。現今的學術前沿方向千百萬,所以選擇的時侯一定是在自己對都每位方向都真正理解的時候選,不用自以為的覺得自己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