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驗目的:
(1)探究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和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的關系,探究物、像的大小關系;
(2)通過實驗了解平面鏡成像的4個特征;
(3)體會并感受哪些是“虛”像。
二、實驗原理:
平面鏡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引起的。
三、實驗器材:
四、實驗步驟:
借助上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試驗:
①在桌面上鋪上一張大紙,紙上矗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
②在紙上記下平面鏡的位置。
③把一支燃起的蠟燭置于玻璃板的后面,可以看見它在玻璃板前面的像。再拿一支沒有燃起的同樣的蠟燭,矗立著在玻璃板后邊聯通,直至看起來它跟上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上面蠟燭的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
④移動燃起的蠟燭,重復第③步。
⑤熄滅蠟燭,整理實驗器材,結束實驗。
五、實驗處理:
用刻度尺把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的位置連上去,用刻度尺測出她們到平面鏡的距離。
物到平面鏡的距離/cm像到平面鏡的距離/cm像與物大小比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六、分析論證:
像的位置和物體的位置有哪些關系?像和物體的大小有哪些關系?
推論:
①
②;
③;
④;
①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②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物和像的對應點的連線跟平面鏡垂直;
④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實像。
七、實驗習題:
1、本實驗應用了的研究方式。
2、某同事在做平面鏡成像特性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仍然尺的前面,再取兩段等長的蠟燭A和B,一前一后豎置于尺子上,燃起玻璃板前的蠟燭A,用嘴巴進行觀察,如圖所示.在此實驗中:
(1)尺子的作用是易于比較物與像關系;
(2)兩段等長的蠟燭是為了比較物與像的關系;
(3)移去蠟燭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接收到蠟
燭A的燭焰的像(填“能”或“不能”),這說明平面鏡成的是_像.
3、為什么用玻璃板來取代平面鏡?
冰的融化熱具體實驗過程(步驟)
【實驗目的和要求】
用混和法測定冰的融化熱。
【實驗儀器和器材】
量熱器(J2251型),冷水,0℃的冰塊約100克,干布,中學生天平(J0104型),氣溫計(0-100℃),小湯匙,鉗子,小燒瓶2個。
【實驗方式】
1.將量熱器內筒(包括攪拌器)擦干凈,用天平稱出量熱器內筒和用同種材料制成的攪拌器的質量m筒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有,再查出量熱器內筒所用材料的比熱[容]C筒。記下室外氣溫。
2.在量熱器內筒中放入大概100克比溫度高10-12℃的冷水,用天平稱出內筒(包括攪拌器)和水的質量(m筒+M水),乘以內筒的質量m筒求得水的質量M水。
3.將內筒裝入量熱器外筒內的木箱上,蓋好瓶蓋,并將體溫計插好,測出量熱器內筒中水的氣溫t0。
4.取一些正在溶化的碎冰塊(0℃),把冰塊上的水擦掉,之后當心地把它裝入量熱器內筒中,不要使水濺出。投冰量應該使最后混和氣溫大概高于溫度10-12℃為好。
5.用攪拌器上下輕輕攪亂量熱器內筒里的水,待水里的冰塊完全融化。當水上下部份的氣溫穩定時,記下體溫計所指示的最低氣溫,即混和氣溫t。
6.用天平稱出量熱器內筒、水和冰的總質最(m筒+M水+m冰),之后算出冰的質量m冰。
7.按照實驗數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有,借助(1)式求出冰的融化熱的實驗平均值。
八年級數學下冊《碘的升華和凝華》實驗過程
【實驗目的和要求】
觀察碘的升華和凝華現象。
【實驗儀器和器材】
密封的狹長玻璃瓶內,裝有幾粒碘,方座支架(Jll02型),試管夾,酒精燈,火柴。
【實驗方式】
1.實驗裝置如圖所示。首先觀察在密封的玻璃瓶內碘粒的外型。
2.將裝有碘粒的玻璃瓶在方座支架的試管夾內夾持好,之后用酒精燈對玻璃管內的碘粒加熱,注意觀察碘粒是否經過熔解再變為黃色二氧化碳。這時碘發生了哪些現象?
3.熄滅酒精燈,注意觀察在玻璃管冷卻的過程中碘蒸氣是否經過液化再弄成固態的碘。這時碘發生了哪些現象?
【注意事項】
1.密封著碘粒的玻璃管可以訂購到,也可以自行密封,這樣可防止因大量使用而導致碘蒸汽中毒。
2.也可用荼(硫黃丸)、干冰(固態甲烷)等進行試驗,觀察升華和凝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