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加速率教學反省例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最新加速率教學反省例文(4頁典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加速度教學反省例文一加速度的概念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首先要注意加速度的引入。可以通過公共車輛與無軌電車(或貨車與小車輛)啟動,速率從零加速到5m/s的差別,使中學生感悟到速率的變化有快慢問題。也可演示物體從不同夾角的斜面滑下,在水平面滑行的距離大致相同,比較物體在不同夾角的斜面的速率變化的不同點是哪些?因而提出速率變化有快慢之分。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要指出兩個問題。其二,加速度不是表示速率的降低,也不是速率的變化,而是速率變化的快慢。其一,加速度的大小與速率的大小沒有任何直接關系,高速道路上高速勻速行駛的車輛,它的加速度為零。這兩個問題,都可以用課堂討論的方法進行。暫時回避幾個問題:第一,只提
2、出加速度是矢量,怎么判別方向的問題應暫時回避,待引出牛頓第二定理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變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變化的快慢”;第三物體運動的快慢教學反思,不宜提平均加速度與即時加速度。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多舉些事例,會有利于中學生對“加速度”概念的理解。例如我們可以給中學生一個這樣的事例:一輛車輛用10s的時間從0km/h增高到108km/h(也就是平常說的30m/s)的速率,倘若是勻加速,這么加速度就是3m/s2,這輛車輛遇見特殊情況時,從108km/s開始制動,4s停出來,這么此時的加速就是7.5m/s2。前面這輛車輛在加速階段,加速度是3m/s2,這么第1秒末是3m/s,第二秒末是6m/s,第三秒末是9m/s第
3、十秒末就是30m/s,就是108km/h。在煞車階段,加速度是7.5m/s2,從30m/s開始制動,制動第1秒達到22.5m/s,第二秒末達到15m/s,第三秒末達到7.5m/s,第四秒末達到0,停出來。事例要通俗易懂,之后可以多舉幾個,若果讓中學生兩個人一組互舉例子,療效是最好的。加速度教學反省例文二加速度的概念,對于剛邁上高中門檻的初學生來講,實在是太具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數情況下,中學生只涉及到運動多少路程、位移,運動有多快?甚少見到速率變化有快慢之分的現象,可以說不學化學,在腦子中是不會自發的產生“加速度”的概念;其次,中學生具象思維能力不高,對于速率、速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率的區別很
4、難分清;最后,在教學過程學生常常只重結果,輕過程,再通過大量的習題來死記推論,假如這樣,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得不到培養。另,加速度是聯系動力學和運動學的橋梁,機械震動、電磁場、能量守恒、動量定律等內容都涉及到。借助一節課的時間把它講清講透是不可能的事,使中學生心理上手動接受并運用,這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為此,班主任上課時要充分挖掘書本的素材,如圖像、表格、數據;盡最大努力收集與速率變化快慢有關的現象,導致中學生注重加速度的概念;采用演示、類比、比喻等一切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加速度的意義;調動中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培養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學習數學的興趣。加速度教學反省例文三前一課時學習了速率的概念,中學生學習了用比
5、值法來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快慢(位置變化快慢),可以讓中學生回顧引出速率概念的過程,用類比方式遷移到加速度(速率變化快慢)的概念學習中來,這給學習加速度這一概念增加了臺階。但因為中學生具象思維能力不強,對于速率、速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快慢的區別很難分清;在中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與加速度有關的現象不多物體運動的快慢教學反思,這更給中學生產生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學概念帶來了難度。班主任創設數學情景,讓中學生在觀察和體驗后有所發覺,有所聯想,運用科學思維,萌發并提煉出科學問題,使教學過程成為發覺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中學生用探究的方式,“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構建過程,根據從簡單到復雜,從特殊到通常的次序進行探究,順理成章
6、、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之后從公式和圖象兩個方面加以理解,通過對生活中加速度和速率概念剖析對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數學意義,本課時教學的設計流程是:中學生主觀體會(第一層是運動物體有速率,第二層是運動物體速率有變化,第三層是運動物體的速率變化有快有慢)提出問題發散類比拓展探究交流與合作剖析與論證。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通過有趣的實例感受加速度的實際應用。通過具體數據表格說明勻變速直線運動是加速度不變的運動。因為速率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關聯性,應引導中學生對速率、速度的變化量及加速度進行比較、分析,以期對它們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用課堂討論的形式向朋友們指出兩個問題: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怎么判別方向的問題應暫時回避,注意循序漸進,不要求偏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頓第二定理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變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變化的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