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內容
19.?①在實驗中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鏡,主要是借助玻璃透明的特征,以便確定像的位置;假如有3mm厚和2mm厚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2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
②實驗時,玻璃板要與紙面垂直放置,該實驗適合在較黑暗(填“較黑暗”或“較明亮”)的環境中完成.
③該朋友聯通蠟燭B,直至看起來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記下像與物的位置;此時在B蠟燭的燭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不可能(選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燃起.
④移動蠟燭A(選填“A”或“B”),重做實驗,在白紙上記錄了像與物對應的位置,并對此進行處理.
試卷答案
剖析①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性,可以觀察到玻璃板的另左側,以便找到像的位置;從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成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這一角度去剖析此題.
②探究平面鏡成像實驗時,玻璃板要豎直放置的水平桌面上,否則像會偏上或偏下,使取代蠟燭的另一支蠟燭和蠟燭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探究平面鏡成像實驗時,成像物體越亮,和環境的對比度越大,成像越清晰.
③平面鏡成實像.實像是實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產生的,實像上的燭焰不會凍傷其它物體;
④從實驗的目的:探究,驗證平面鏡成像的特性的角度剖析,借助刻度尺,聯接像與物的對應點,分別檢測像到鏡面的距離和物到鏡面的距離,比較所得數據.
解答解:①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觀察到玻璃板的另左側;由于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成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影響到實驗療效,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②在探究活動中對玻璃板要豎直放置.
為了使像更清晰,要在較黑暗的環境中進行實驗;
③實驗時用完全一樣的蠟燭是為了比較物體與像的大小關系.該朋友聯通蠟燭B,直至看起來與蠟燭A的像才能完全重合,說明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平面鏡成實像,蠟燭B實際上是沒有燃起的,只是蠟燭B的位置和蠟燭A的像重合,覺得蠟燭B似乎燃起了,實際上蠟燭B沒有燃起,所以B的燭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不能被燃起.
④本實驗是探究、驗證平面鏡成像的特性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所成的像是實像;像和物體各對應點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像和物體各對應點到平面鏡寬度離相等.因而應聯通蠟燭A重做實驗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在白紙上記錄了像與物對應的位置;
故答案為:①確定像的位置;2;②垂直;較黑暗;③完全重合;不可能;④A.
點評本題考查平面鏡及其成像特性,這是光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近幾年來高考時常出現的題型,要求中學生熟練把握,并學會靈活運用.同時考查中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并能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剖析得出正確推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