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墻推倒會是怎樣的場景? 我們先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1. 示例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中國式過馬路”。 你一定遇到過。 你在那里靜靜地等紅燈,卻看到有人開始闖紅燈,然后有人跟著,然后你周圍的人都跟著紅燈。 最后,雖然你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但你還是跟著他了。
另一個我們經常聽到的例子是“攔路搶劫”。 當運載貨物的卡車在路上發生事故時,貨物被傾倒在地,進而引發搶劫。 結果往往是卡車上的貨物也暴露在明亮的燈光下。
2. 動亂的種子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人”并不是有預謀的,而是形成了群體行為。 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深入研究了這一現象,并提出了閾值騷亂模型。
大多數制造麻煩的人都有從眾心理。 有些人真怕天下不亂。 有些人可能有想法,但不敢付諸行動。 只有在別人做了之后他們才會做。 還有很多人原本不知道,但是看到很多人參加之后閾值是什么意思,也紛紛效仿,參加了。
格蘭諾維特為人群中的每個人分配了一個“門檻”,表明有多少人會參與騷亂才參與。
以過馬路為例。 有些人不遵守規則,只要他們覺得足夠安全就會通行閾值是什么意思,不管紅綠燈如何。 這種人的門檻是0,而且是帶頭的人。 而有些人的閾值是1,也就是說只要有人帶頭,他們就會跟隨。 有些人的閾值是2、3、4,這意味著他們前面有人已經采取行動,如果達到一定規模,他們就會效仿。 當然,有些人的門檻很高,無論什么情況都不會闖紅燈。
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如果一群門檻不高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會出現亂穿馬路的情況。
根據這個模型,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首先,是否會發生騷亂與門檻的分布有關。 如果大多數人的門檻都很高,就不會發生騷亂。
其次,騷亂是偶然的。 即使有人帶頭,也可能不會發生。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制止騷亂最重要的是鎮壓領導人。 他們是騷亂的種子。
這個模型可以解釋很多現象,例如:
3.每個人的道德
墻正在倒塌,每個人都在推它。 我們是否應該效仿并抵制它?
當有人開始采取行動時,我們想跟隨嗎?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理性的選擇。 每個人的閾值都不是恒定的,不同的情況會體現出不同的閾值。 “人們”通常會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決定。 而你這個時候的門檻就體現了你的素質。
當大家都在為災區捐款時,素質高的人帶頭捐款;
當大家都在等紅燈時,低素質的人就會帶頭犯規;
當大家發現小偷的時候,高素質的人就會帶頭喊打;
當大家在書店看書的時候,低素質的人就會帶頭吵鬧;
別人推你的時候不要隨便伸手,因為他們推的可能就是你的品質。